“宁徐之战”一触即发,“苏超”榜二榜三的强强对话,又将掀起一股席卷金陵全城的热浪。
奥体中心静待着6万人观战的“帽子戏法”。但徐州来战,来得可不简单。他的背后,是一呼百应的苏皖鲁豫应援团。这份来势汹汹的压迫感,也狠狠践行着“省内兄弟皆不省心”的笑谈。
左:东吴大帝孙权雕像。图源:明孝陵博物馆 右:汉高祖刘邦雕像。图源: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汉高祖刘邦故里、汉文化发源地之一……从两千多年前延续至今,徐州文化根植于血脉的基因,是那份以我为中心的坚定自信。
一声“恣”,足以描述无数种开怀酣畅;一声“尅”,横扫所有的饥肠辘辘;一声“管”,透着快刀斩乱麻的杀伐果断。在徐州,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烧烤治愈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碗三伏天里的羊肉汤。
自信,是刘邦建立大一统汉王朝的基石。那份底层历练塑造的生存韧性,那份敢想敢干从不内耗的决断力,也孕育了这座城市爽朗豪迈的个性,在苏北皖北鲁南豫东的一众兄弟的拥护中,赢得了“徐老大”的美名。
“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徐州人,没有陶醉于自家“管字营”,而是努力攀向更高的山峰。而千年来最完整传承着汉文化、又处处彰显现代都会气质的南京,便成了一代代徐州人追梦首选。
从京沪高铁通车伊始,南京徐州便早早进入到一小时通达时代。一张张“命运”的风帆迎风破浪,将无数“帝王故里”的子民带到了这座自带“帝王之气”的城市。而他们,又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数怦然心动的时刻。
从20多年前的“中国乔丹”胡卫东,高度近视散光却三分如雨;到10年前、5年前的徐州双子星孙可、李昂点燃奥体激情,他们在不同的主场共同捍卫“江苏”二字,也在无数南京人心中留下永远无法被抹去的美妙记忆。
从青奥起舞到奥运圆梦的张雨霏,你永远无法抗拒她笑容里的治愈;那个国乒最强喜剧人许昕,你猜不到他下一秒能上什么才艺;对了,还有这个夏天绽放于男篮亚洲杯赛场的追风少年王俊杰,那胜利后抑制不住的嘴角上扬简直就是真人版的樱木花道。
当你走近他们,你很难不被这些徐州人源自骨子里的自信所感染。
图源:徐州发布
于个人成长而言,这份自信弥足珍贵。如果再换个维度去思考:当城市的每一分子,都能怀揣“徐老大”这般的自信和那份鲜活无比的生命力,那这座城市就有叫板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
当你追我赶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每座兄弟城市之间的和鸣,一份强烈的自信也是支撑你把路走得更宽更稳的要义。
于江苏大地而言,唯有这一份份强烈的自信支撑,才能有“人人都想当南哥”的胜景,才构成了江苏全面开花的底层逻辑。而我们省会南京,也有这样的大局观和胸襟,去包容和欣赏每一种“徐老大”式的自信。
当然,自信在江苏大地也完全可以有多样的展现形态——它既可以是“徐老大”爆棚的张力,可以是“阿州”自嘲输光笔画的幽默豁达,也可以是南京欢迎一切“争南哥”的戏谑调侃。
所以,叫声“徐老大”也无妨,一声“徐老大”不是贬低了自己,而是拉高了彼此。自信的范畴里容得下“我”,也容得下赢得了我掌声的“你”。
苏大强的魅力从来不只在GDP,不只在那一份份华丽的数据,而在于从历史的长河中以来,每座城市一路有雨也有霜,伤痛和挫败都没能阻断他们,一笔接一笔整整写下如今的“江苏”二字。
南京奥体中心。图源:建邺播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篇仍在耳边回响,而今朝迎来“宁徐大战”的南京奥体中心,就位于江东中路。
今朝的我们,在江东中路的6万人狂欢中,笑谈楚汉相争,笑谈高祖霸王,历史的胜负恩怨在风中飘荡,时代的车轮也会滚滚向前,但江东大地的此刻,却因为这样璀璨的华夏文明而自信自豪。
来源: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