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道与义(文思)

高世名

9月3日,身在阅兵活动现场,我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天安门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它的背后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故宫,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面前是广场以及广场上的人民。中轴线上高高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掷地有声:“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主席撰文、周总理题字的这段碑文,将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和斗争史以及英勇牺牲的历史凝聚起来,成为全体中国人民集体的记忆和精神的丰碑。

阅兵现场有一种勇毅昂扬的烈性,让所有人心潮澎湃。这不单是对抗战先烈最好的纪念,更以最强劲的形式彰显出中国人心中最为珍视的历史之正义。中华民族最重视历史,从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史官文化”。伴随历史记述的,是代代相传的关于历史正义的超拔观念。文天祥流传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作为“历史正义”的宣示,这一宣示背后有一份慷慨义烈的名单,在其《正气歌》中感人至深地列举出来。正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这场阅兵的磅礴气势震撼了所有人,也感动了所有人。全场起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的时候,无数人热泪盈眶。沉浸在现场的震撼和感动中,我思绪万千:只有在苦难困厄、血与火的考验中,一个伟大民族才能淬火重生,才能熔炼为新的材质。幸运的是,我们扛过来了,中国人最悲哀惨烈也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的竞争,是真正的大道之争。

我们有责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文明果实,捍卫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理想,捍卫历史的道与义。

当年,随着中国、苏联和广大殖民地人民的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场惨烈的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的伟大胜利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一方面,二战结束后的10余年间,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大量饱受欺凌的弱小民族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这批新生国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个相对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这80年的确造就了长久的和平和快速的发展,二战后所确立的世界秩序,迄今依然是全球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基石。这一次,许多国家的政要齐聚北京,不只是观看阅兵,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历史的正义,以及对一个安全稳定、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的期盼。

在阅兵现场,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代表,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和国际友人,更有当年参与中国革命、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的后代。所有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记忆共同体。此刻的天安门广场,成为一个拒绝遗忘、捍卫历史正义的记忆之场。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军事硬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在这次阅兵中得到了检阅。同时,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至关重要。历史记忆之争既是历史论述之争,又是文化价值之争。

就文化艺术界而言,新时代的文艺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塑造。中国学者正在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史、艺术史的写作,彰显中国叙事的主体性视野和文化论述。

当然,中国自身的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建成文化强国,在大众文化领域,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能够享受丰富的高品质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刚健清新,社会意识向上向前。在文艺创作领域,需要名家杰作高峰林立,一批高质量文化成果深入人心,一批卓越的文艺大家影响世界。在人文社科领域,需要建构起更加令人信服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既保持中国的精神内核,又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在文化传播领域,需要建立起更加强大的跨文化对话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世界语境中有力展开,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领导力充分彰显。

身处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从新时代中国的历史现实出发,在新兴科技与媒体的演化中,发展出一种充分介入日常生活的新艺术,从中国人复杂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中,提炼出一种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新艺术。凭借这种感受力与创造力,凭借这种新艺术,我们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艺术的力量,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创造开辟出一段新的旅程。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6日 08 版)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06日 07: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