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树新人 以传统文化夯实小学立德树人根基

本文转自:衡阳日报

  ■付艳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仍显薄弱,受外来文化冲击明显,家庭和学校对其重视亦有不足。因此,探索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促进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德树人”强调以德为先、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引导和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德”的内涵广泛,包含诚信、尊老、爱国、自律、宽容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基,将其融入德育实践,不仅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与文化启蒙的关键时期,用传统文化滋养儿童心灵,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

  为进一步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育人实践,亟须探索一系列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贴近教育实际的有效途径。这些途径应贯穿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与家庭生活等多个层面,形成多维度、浸润式的育人合力。

  学科渗透融合。每一课程中都具有相应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语文、音乐、数学等学科的育人功能,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经典篇章是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通过陆游、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游子吟》等感受亲情与感恩,借助苏轼、王之涣的名句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音乐课中欣赏传统名曲,数学课中介绍祖冲之等古代科学家的成就,均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认同。

  善用微课资源。借助微课视频拓展传统文化学习形式,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精选《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媒体资源中适合小学生的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帮助学生通过生动影像理解文化精髓。例如于右任《望大陆》传递家国情怀,《哪吒闹海》诠释正义勇敢,《歇后语》体现民间智慧。微课形式灵活,有助于激发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品德。

  开展经典诵读。孔子曰:“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可以逐渐提升其文化修养,涵养人格。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等经典内容,注重理解与体验而非机械记忆。通过晨读、课间朗诵、亲子共读等形式,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悟传统美德,培养孝亲、友爱、雅仪等品质。例如,《弟子规》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悌、谨、信”,促进道德行为的内化。

  组织主题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是小学的一项重要的德育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实践中传统文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主题班会、传统节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小学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他人与自我,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在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组织学生探讨文化渊源、体验传统习俗,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例如,清明节可开展缅怀先烈、传承家风的活动;中秋节可结合月饼制作、诗词吟诵,深化对团圆、感恩的理解。班级还可开展“践行《弟子规》”等主题班会,通过小品、歌曲、故事等形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用好朝会展示。每周的朝会展示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一个主要阵地。学校利用朝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突出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可通过升旗仪式、经典诵读表演、传统艺术展示等形式,将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朝会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合唱国歌、朗诵唐诗、表演戏曲选段,把朝会变为传播文化、弘扬美德的教育平台,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深化实践体验。依托传统文化开展系列活动,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元素,鼓励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体验真实情感,汲取德育营养,坚定文化信念。通过书法比赛、节日实践、纪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开展硬笔书法比赛,既能提高书写能力,也能培养耐心与专注力;“情系中秋·巧做月饼”活动使学生体会劳动与分享的快乐;“致敬英雄”主题教育则通过缅怀先烈,强化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活动育人,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言传身教,培育良好家风,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美德融入日常生活。学校可通过“一封家书”等活动搭建家校协同平台,引导家长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共同营造崇尚好家风、践行传统美德的家庭氛围。

  在小学立德树人实践中,通过学科渗透、微课助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朝会展示、实践体验和家校协同等多种途径,能够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汲取道德养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作者单位:衡阳市蒸湘区祝融小学)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