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三林镇中心小学的开学第一课,舞台上锣鼓喧天,一曲《金蛇狂舞》让全场沸腾。两位混血小朋友格外抢眼:姐姐李卡阿娜敲鼓,弟弟李卡尼尔打锣。姐弟俩虽然才加入江南丝竹乐队不久,但表演得有板有眼,赢得台下掌声阵阵。
李卡阿娜和李卡尼尔是中非混血,妈妈是中国人,在瑞金医院工作,爸爸来自多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班。姐姐刚从小学毕业,弟弟今年读四年级。两人从小爱音乐,姐姐学过钢琴,弟弟拉二胡,加入乐队后,他们对江南丝竹的兴趣越来越浓。
江南丝竹是什么?它是从江浙沪一带传下来的民间音乐,用笛子、琵琶、二胡等乐器合奏,声音轻柔、细腻,听着特别舒服。三林镇好几年前就开始推“江南丝竹进校园”,现在已经有三所学校建了传承基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这种传统音乐,乐队里满是朝气蓬勃的小脸。
姐姐李卡阿娜说,她喜欢江南丝竹是因为它有种特别的“中国味道”。她听笛子声,会想起西湖边随风摇曳的柳树,觉得这音乐就像画一样美。弟弟李卡尼尔觉得,江南丝竹里藏着“中国的小秘密”,每次拉二胡,都像在跟妈妈的家乡说悄悄话,拉得他心里暖暖的。
他们的爸爸卡森特别支持孩子学民乐。他觉得,音乐不只是好听,还能让孩子更懂中国文化。卡森自己就爱中国文化,留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觉得让孩子学江南丝竹,就像给他们的童年添了一抹亮色。姐姐最爱琵琶,觉得女孩子弹琵琶特别优雅,这次活动她还拜了三林江南丝竹乐团的陈宝宝老师为师,正式开始学琵琶。
乐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故事。五年级的朱颂暚拉二胡,他说二胡只有两根弦,却能拉出风声雨声,甚至千军万马的感觉。刚开始学的时候,他手指短,按弦总按不准,后来在琴杆上贴小胶布做记号,慢慢练好了音。现在他每天练琴,就像跟二胡聊天,心里的歌都能被它唱出来。
还有三年级的刘津润,选了琵琶因为它“会讲故事”。她记得刚学时,琵琶抱都抱不稳,手指按弦也疼,差点想放弃。但老师鼓励她多练,练着练着就“开窍”了。她说,虽然练习很枯燥,但每次弹出一首好听的曲子,成就感满满,觉得自己像个小英雄。
这次活动不只有三林镇中心小学的表演,还有其他学校的乐队来助阵。陆行中学南校的丝竹乐队演奏了《行街》,进才实验小学西校带来了《喜羊羊》,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献上了《茉莉花》。孩子们用乐器“说话”,把江南丝竹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听得入了迷。
三林镇中心小学校长沈卫东说,学传统乐器对孩子好处多多。不仅能让他们更了解中国文化,还能练耐心和专注力。孩子们为了学会一首曲子,得反复练习好久,这过程教他们学会坚持,不轻易说放弃。
三林镇从2021年开始推江南丝竹进校园,现在已经有三所学校建了传承基地。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唐峥华说,他们不光送老师去学校教,还每年办展演,让孩子们有舞台展示自己。学校也把江南丝竹课加进课程表,专门培养小乐手,鼓励他们爱上这种音乐。
这次开学第一课,活动还搞了个大动作:三林镇江南丝竹校园传承保护联盟正式成立。这个联盟会组织更多活动,比如跨校交流、艺术导赏,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江南丝竹。唐峥华还说,未来他们会想办法让江南丝竹更“潮”,比如加进校园活动、社团,甚至课程设计里,让孩子们觉得这音乐跟他们的生活离得特别近。
活动现场,孩子们用音乐讲故事,台下观众被他们的热情感染。江南丝竹不只是老一辈的回忆,它正在年轻一代的手里活过来。三林镇的努力,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校园里扎根,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味道”传下去。你觉得,传统音乐该怎么走进更多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