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聚焦在那些五官精致、貌若天仙的女星时,马藜踏入这个圈子,似乎并未携带所谓的 “颜值优势”,她的面容普通,丢在人群里都不会让人记住。
然而,命运却仿佛格外宠爱她,资源如同雪花般飘落在她手里,机会更是一个接一个地主动找上门来,大家不禁心生疑惑,这个长相平平的女孩究竟凭什么?是运气爆棚,还是误打误撞闯入了机遇的怀抱?
资源拼图一个非典型女王
如果单看履历,马藜绝对是个标准的“资源咖”,她合作的平台,是国内影视圈金字塔尖的央视,一部《故乡的泥土》,一部《我和我的三个姐姐》,接二连三地以女主角身份霸屏,这可不是谁都能有的待遇。
要知道,央视大剧的门槛有多高,多少明星挤破了头都想在上面露个脸,马藜倒好,轻轻松松就成了常客,更让人咂舌的是给她搭戏的阵容,早在20岁,她就和李幼斌这样的大腕演对手戏了。
后来在《故乡的泥土》里,王丽云、刘佩琦、闫学晶这些名字,哪个单拎出来不是能撑起一部戏的实力派?结果,他们齐刷刷地成了绿叶,来衬托马藜这朵红花,这种“众星拱月”的待遇,放眼整个圈子都相当罕见。
然而,吊诡的事情发生了,如此顶配的资源砸下来,却没在观众中激起什么水花,很多人看完剧,能记住她演的那个冲动的二姐,或是那个质朴的农家女孩,但一问演员叫什么,多半是一脸茫然,这种巨大的温差,让围绕着她的问号越来越大。
制作方的保险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马藜?难道导演和制片方都看不见观众的疑惑吗?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比谁都看得清楚,选择马藜,不是一次赌博,而是一次精准的风险规避,她就像一张制作方的“保险牌”。
首先,她足够“安全”,导演孟亮曾评价她身上有股“不骄不躁”的气质,在这个浮躁的圈子里,这种沉稳难能可贵,她不炒作,不搞营销,一门心思扑在演戏上。
对于追求作品稳定、不想惹麻烦的制作方,尤其是央视这样的平台,一个没有舆论风险的演员,远比一个自带话题的流量明星更具吸引力。
其次,她有别人没有的“硬功夫”,很多人不知道,马藜从小是学舞蹈的,而且是那种天赋和努力都被老师盖章认证的好苗子,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的腰伤,她的人生轨迹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这段经历没有白费,舞蹈功底转化成了她作为演员的独特优势——超强的肢体表现力,在试戏时,她能比别人更快、更准地用身体表达情绪。
在《远方的山楂树》里,她小露一手舞技,就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这种超越台词的身体语言,让她在塑造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角色时,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最后,她的心态好到让所有合作方都省心,马藜从不挑三拣四,对她而言,“有戏可拍就是最好的结果”,这种务实的态度,意味着她不会去争番位,不会对角色指手画脚,配合度极高,在一个剧组里,这样的演员就像一个万能的、严丝合缝的零件,能保证整个项目机器顺畅运转。
观众的隐形人
既然她这么优秀,为什么观众就是记不住她?这恰恰是她成功的代价,也是她职业道路一体两面的地方,她的表演风格,是典型的“服务型”,而不是“标签型”。
她的任务是让角色活起来,而不是让自己亮起来,她演戏真诚、稳定,能把人物塑造得丰满到位,但你很难在她身上找到一种强烈的、属于马藜本人的表演烙印,她把自己完全“融”进了角色里,观众记住了角色,却把她这个载体给忘了。
再来看看她深耕的领域——年代剧、农村剧,这类题材本身就要求演员褪去光环,回归质朴,这既是她的舒适区,也成了她的“限制区”,常年在这样的剧组里打磨,她的气质也变得天然质朴,让人感觉舒服真实。
但也正因如此,大众对她的外貌产生了误解,觉得她“长相平平”,实际上,她的五官相当精致,小脸、大眼、高鼻梁,只是被角色和题材给“封印”了,这些剧集为她赢得了业内的口碑和央视的青睐,却也让她远离了能制造话题和流量的流行文化圈。
所以,当一些网友给她贴上“烂片专业户”的标签时,其实是一种误读,他们评价的标准是网络热度,而马藜作品的成功,是用另一套体系来衡量的。
《故乡的泥土》播出后收视率稳稳达到2.1,在播出平台内部,这绝对是响当当的成绩,只不过,这种成功没有转化成微博上的热搜罢了。
结语
说到底,马藜的走红,揭示了娱乐圈光鲜亮丽的A面之下,还存在着一个讲求稳妥和实效的B面,她的成功,并非靠什么神秘的背景,而是凭借着极高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一种近乎忘我的、对作品的绝对服务精神。
她让自己成为了主流制作体系里那个风险最低、适配性最高的“最优解”,李幼斌这样的老戏骨之所以欣赏她,夸她有“老演员的风范”,正是看中了她身上那份不浮躁的匠心。
在一个喧嚣着要“被看见”的时代,马藜用一种近乎“隐身”的方式,稳稳地站在了舞台中央,她的“不红”,或许正是她能一直当主角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