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建德江,究竟宿在哪里?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脍炙人口,诗云: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那么,孟浩然宿建德江,当年究竟宿在哪里?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

作者:杨斌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7月

建德江在哪里?

建德位于浙西南山区,境内丛山交错,一水如带,溪流入江处或冲积为田畈,群山环抱处偶尔蓄积小盆地。因此,从地貌上看,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建德乃至严州最真实的写照。

提及建德,不能不先说新安江,实在是因为这条江塑造了建德乃至严州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生活。新安江为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古称渐水、浙江,又称徽港,因其起源于徽州休宁县(今属安徽黄山市)和婺源县(今属江西)的浙源(即浙江水之源的意思)境内。新安江东入浙西,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又称东阳江、婺港)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为钱塘江正源。新安江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从安徽屯溪坐船可以顺流直下抵达杭州,而后经大运河北上至南京和北京各地。后人有诗言严州云:“吾家远在钱塘外,却有轻舟下富春。秋水洗出千峰碧,一帆吹落万里尘。秦砖汉瓦严陵濑,越壤吴根山里人。江底没处繁华尽,胥溪花落又一村。”

关于新安江水系及其走向,清人宗源瀚解释得很清楚:

浙江僻在南服,不与四渎之列。然包纳众流,直走东溟,实巨津也。正源在西,出安徽黟歙诸山,曰新安江。东南流入府境,过淳安及建德县治前。又东流至府城东之七淇头,与南源会。南源即兰溪江也。新安江挟之而下,水势甚盛,东流过七里泷,曰桐江,海潮至此而退。方其来也,与江水相吞吐;及其退也,江水随潮下注,迅急如箭,惯啮塘根。

具体说来,新安江干流从淳安入建德,经过芹坑村、朱家村、沧滩村、江村埠、洋溪镇、朱池村、下涯埠、黄饶村、下施家埠、十里埠到了府城梅城,而后继续向东经七淇头转向北经小里埠、苔溪口、下社村、胥口埠、长淇村、坌柏村、冷水坑进入桐庐县境。

新安江在建德境内唐人孟浩然(689—740)称之为建德江,其《宿建德江》脍炙人口,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大致从 2017年起,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本地的历史作一研究,脑中随之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孟浩然宿建德江,当年究竟宿在哪里?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先确定建德江在哪里。

建德江,顾名思义,应该是建德境内浙江的一段水路。不过,历史上建德的辖区,从狭义而言,专指建德县;从广义而言,可以是建德府或建德路,与严州或睦州大致相当,辖有六县。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看,那么,建德江就包括今天的新安江一部分和桐江(现在称为富春江),这当然是不大妥当的,也与历史记载不相符。因为,历代文献中,一般将清溪(新安江上游)、新安江、桐庐江、富春江、钱塘江一一列出,而建德江则相对罕见。那么,建德江的最早记载是在什么时候?

最早记录“建德江”一名的似乎还是孟浩然。他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离乡赴洛阳,而后漫游吴越,在杭州经钱塘江逆流到建德,留下数篇诗作,其中以《宿建德江》最为流传。这首诗似乎是古人第一次直接称这段江面为“建德江”,按其本意,大概也是因为这段江面在当时的建德境内。建德虽然因三国时孙权封孙韶为建德侯而名,但从三国到孟浩然所在的盛唐这五百年间,建德县兴废无常。永淳二年(683),唐高宗李治复置建德县;神功元年(697),武则天徙睦州州治到建德。据此,孟浩然的时代,确实有建德县的存在,而且还是睦州的州治,行政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孟浩然以“建德江”称呼建德县境内的这段河流,理所当然。然而,《梁书》卷五十六《侯景传》已见建德江之记载,可知孟浩然并非建德江的命名者。可是,如果没有孟浩然,天下有几人得闻建德江呢?

新安江和建德江

在哪里汇合?

那么,建德江究竟在何处?何处始?何处终?

不妨先看清代的文献。成书于18世纪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其中严州府之“山川考”记载:“胥口江,一名建德江,在县东二十五里。”据此,建德江就是从乾潭流出的子胥溪入口的这段江面。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成书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其中说,“胥口溪,府东二十五里。自胥岭发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达于江,亦谓之胥口江,亦谓之建德江。”定稿于乾隆四年(1739)的《明史》也抄录称:建德“又东北有胥溪,来入江,谓之胥口,亦曰建德江”。这段话因为没有标点,可能会导致一个误会,把胥口溪当作胥口江(建德江)。

仔细看,顾祖禹说的是,胥口溪向东三十里到达胥口的大江,胥口南北这一段江面称为胥口江,也即建德江。这段江面之所以命名为胥口江,是因为胥口溪的注入。那么,《古今图书集成》和《读史方舆纪要》又从何处得知建德江即胥口江呢?古人编辑文献,特别是官方文献,绝对不会也不敢凭空捏造,必有前朝文献记录。查文献可知,以上两书几乎原封不动抄录自《万历严州府志》:“胥口江,一名建德江,在县东二十五里,以伍子胥经此因名胥村。”自宋代图经之后,《万历严州府志》可谓严州遗存最重要、最全面的地方志了。

《读史方舆纪要》亦稍有补充,说,新安江“又东胥口江流合焉,亦谓之建德江口。梁大宝末侯景将刘神茂复据东阳叛,遣其党元……等下据建德江口,景将谢答仁等攻建德,擒……等杀之。胡氏曰:‘建德江口在府城东十里’”。此处的“胡氏”指的是胡三省。胡三省(1230—1302),台州府宁海县人,宋末元初杰出的历史学家,是《资治通鉴》最好的注释家。不过,参照其他文献,胡的解释有误。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顾祖禹说,新安江向东流和胥口江(建德江)合流,合流之处就是建德江口;那么,新安江和建德江在哪里汇合呢?《严州图经》卷二明确地说:“新安江一名歙江,一名歙港,在城南,来自徽州,至城东二里合婺港,又东入浙江”;即,新安江流经梅城往东二里就汇合婺港(东阳江),二水交界后往东即入浙江。 这样说来,其实新安江和东阳江的交界处,也就是和胥口江(建德江)的汇合处,即目前的三江口。三江口就是顾祖禹所说的建德江口。而胡三省则称“建德江口在府城东十里”,地理位置不准确。胡大概是把胥口溪入口的胥口(子胥渡附近)当作了建德江口;可是,根据《严州图经》卷二“胥口渡,在县东二十里”,则胡氏所说“十里”依然不对。

不过,上述清代文献基本都确定建德江即胥口江,同时很清楚地指出了胥口溪和胥口江的区别。《万历严州府志》说:“胥口溪在县东二十五里,自胥岭发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达于胥口江,即建德江也。”那么,清代的建德江/胥口江的起止位置在哪里呢?

根据前引《严州图经》“新安江”一条,则建德江始于梅城东二里处,也即三江口。而建德江的终点,如果按《古今图书集成》和《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以胥口溪入江处计算,那么胥口也就是子胥渡附近即建德江终点。胥口大概距梅城二十五里,据此,建德江不过是指三江口往东北二十二三里的河段。当然,如果泛泛而言,我们也可以把七里滩(钓台)以南的河段都称作建德江,因为这一段都处在建德境内。这样说的话,建德江也不过四五十里而已。

不过,历史上的桐江、富春江、新安江、建德江往往重叠混用。新安江是钱塘江的上游,其在建德境内又称建德江,在桐庐境内称桐江,进入富阳境内称富春江,而后为钱塘江,浩浩荡荡流入东海。由于桐庐县、建德县历史上均属于一郡 /府(桐庐郡、睦州、严州或建德路),因此境内的新安江各段名称也常混用,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界限。以宋末元初知建德的方回为例,他就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桐江集》,自己的孙女取名为“桐娘”,这表明,所谓桐江就是建德路境内的新安江。

孟浩然究竟宿在哪里?

那么,孟浩然宿建德江,究竟宿在哪里呢?孟浩然说的是自己“移舟泊烟渚”,因此,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当晚不是宿于梅城城内。

也就是说,他或者睡在船上,或者泊船后宿于附近的岸边或者沙洲。可是,他究竟在何处泊舟呢?

以建德江的起止而言,从钓台,经坌柏、张村、江南坞、子胥渡 /胥口、乌石滩到三江口,这一段虽然宋代就称“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水流湍急,可是,这些村落、码头、渡口应该都可以停船歇息。那么,究竟何处比较有可能过夜呢?以有限的历史文献考,张村,也就是坌柏对面的村落,是可以停泊过夜的。按《严州图经》,宋代的时候,张村在县东三十里,设管界巡检司,“管土军一百人”。

张村之险要,或许推到唐代亦如是。此外,胥口溪汇入建德江口,也就是子胥渡附近似乎也可以停泊过夜。明代人就以为孟浩然泊舟之处是现在的胥口,也就是胥溪入建德江之处。《万历严州府志》称:“胥口江,一名建德江,在县东二十五里,以伍子胥经此因名胥村。唐孟浩然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确,胥口溪入建德江处有子胥渡,可以泊船过夜,南宋范成大就在此停留一夜,可惜他误记为“胥口”为“西口”。至于其他地方,我们就无从可知了。

不过,孟浩然的诗里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蛛丝马迹。诗中第三句说,“野旷天低树”,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秋江暮色图。“野旷”二字尤为关键,说明泊舟附近地面开阔,视线可以看得很远;正因为看得很远,所以天尽头的树显得低矮。因此看,在建德江最窄处的张村,不符合这个地理特征,因而不是孟浩然停泊过夜处。那么,建德江沿岸有什么地方符合旷野这个地理特征呢?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我们知道,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座大坝的建成,淹没了建德江两岸的许多山坡和村落,不过,七里滩逆流而上以险恶著称,江面狭窄,水流湍急,两岸高山峭壁,因此,当年的旷野好像也不多。以这个地貌,可以排除张村、子胥渡等处。唯有新安江、建德江和东阳江三江汇合处,有较多的河滩、平地、田野。以此论之,孟浩然很可能泊舟于现在的三江口附近。从三江口往三都方向看,确实有“野旷天低树”的可能。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发。原文作者:杨斌;摘编:何也;编辑:商重明;导语校对:张彦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