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的传说与习俗,现在的我们应该不会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各种商家以情人节作为卖点的宣传,为我们的生活增加温度。
本来那么浪漫的日子,讲夫妻合葬似乎不太吉利。但细想,牛郎织女一年才能见一次面,而汉代人们对爱情的定义早已超脱生死,追求的是生生世世的陪伴,那才叫“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极其浪漫的话题。
如何能把幸福延续到彼岸
汉代夫妻同生同死的例子比较罕见,夫妻想在死后在彼岸延续今生的幸福,就会采取先后下葬来实现合葬的方式。“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展览中讲述,1953年先烈路龙生岗43号墓女棺头部的漆匣中放置了半面铜镜,另一半虽已丢失,但应原是放在男棺之中,寓意在未知的彼岸,以此为信物,实现破镜重圆般的重逢。
“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展览
根据岭南汉代的发掘资料,合葬墓可分为同穴合葬墓和异穴合葬墓两大类。有一夫一妻合葬,也有一夫多妻(妾)合葬(是的,你不用多想,目前还没有发现一妻多夫合葬的墓)。
同穴合葬墓就是同一墓穴内埋葬夫妻两人,在广州东郊红花岗就曾挖掘出东汉后期的墓葬,男左女右,左棺内有铜剑、大泉五十和货泉钱,右棺内有玛瑙、琉璃、琥珀等珠饰。同坟异穴合葬墓则是同一封土下埋葬两个并列的墓穴,紧挨着彼此,如同“连在一起”,广州也曾有属西汉前期的同类型墓葬。
哪种方式更优?木椁墓还是砖室墓更利于保存?相信只要实现永久相伴,存续夫妻情缘,这些都只是形式而已。
没想到,
这里也可以继续“秀恩爱”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些形容夫妻关系和美的词语,在汉代的墓葬砖画、画像石上主打的是“有图有真相”,恩爱值拉满。
下图为四川出土东汉时期“燕居画像砖”,画中一男一女相依坐于中间,男子用手轻触女子的下颌。女子的面部表情虽已难以辨认,但从亲昵动作便可推断两人如胶似漆的恩爱之情。画像砖石上会直接刻有带亲密举动的画面,从侧面可以看出汉代男女之间等级尊卑、男女有别的观念并未广泛传播,相反夫妻平等恩爱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得到肯定和赞美。
四川出土东汉时期“燕居画像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来看以下两幅图,画像砖和拓片上均为男女主人宴饮对食的场景。上图有宾客酒酣跳舞助兴,下图夫妻坐在帷幔之下“撑台脚”,彼此相亲相敬,互为一体。画像砖中人物的恩爱场面,彷如今天的打卡照片,记录下逝者对彼岸时空继续相互依靠,生活富足快乐的美好期待。
四川成都昭觉寺出土汉墓“宴乐画像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汉徐州九女墩汉画石“人物宴饮”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夫妻恩爱怎么可以缺少带有寓意的象征图案。下图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画像石,名为“比翼鸟、连理枝”。左图一对凤鸟站立在互相缠绕的树上,右图则是有二鸟交颈,呈现出亲昵温馨的夫妻关系。就算死有先后,葬有早晚,也不妨碍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双向奔赴。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画像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吃完一波关于汉代夫妻生死爱情的狗粮,小编是不是也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比翼鸟”和“连理枝”?
错!
其实七夕节不是情人节,是“乞巧节”。在广州,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准备七种水果或食品,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拜先”、“拜七姐”(也就是织女姐姐)。
姑娘们,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才艺了!来一场“穿针比巧”的对决可好?
参考资料:
1.闫爱民、臧莎莎:《汉代画像中的夫妻生活图像》,《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十三卷,2019年,第49-59页
2.刘尊志:《从考古资料看汉代一般家庭的夫妻关系》,《中原文化研究》2022年第4期,第100-108页
3.林强:《岭南汉代夫妻合葬墓有关问题的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103-107页
撰稿 | 梁慕瑜
美编 | 谢佳璇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