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著名建筑师俞挺带来乡土绘画与建筑创作的美学对话


在备受赞誉的“首届全国乡土绘画作品展”圆满收官之际,上海美术馆于2025年8月24日下午,特别邀请知名建筑设计师俞挺老师,举办了以“看到·学习·创造”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将展览的思考推向最后的高潮。作为此次展览的压轴活动,俞挺老师的分享为这场艺术展览画上了精彩的句号,引发了一场贯通乡土美学、当代建筑与乡村生活的深度对话。

01

“看到”与“提炼”:来自乡土绘画的灵感

讲座伊始,俞挺老师从展览中“看到”的农民画作品切入,敏锐地提炼出“颜色、空间、生活、仪式”四大关键词。他深入剖析道,农民画中奔放饱满的色彩,如对江南题材中“白墙”惯性的突破;对空间关系的灵活重构,如将街道与平面融为一体的复合式表达;以及对日常生活充满热情的仪式化呈现,均是蕴藏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的宝贵智慧,值得当代建筑师与设计师认真学习、深刻体悟。


02

“学习”与“创造”:当乡土智慧化为建筑实践

讲座中,俞挺老师还结合多个亲身实践的乡村建筑项目,生动诠释了从“学习”到“创造”的设计转化路径。无论是用蓝色与粉色大胆定义“他的房间和她的房间”,使之成为备受欢迎的乡村视觉地标;还是在“拒绝风景”项目中反其道而行,用高墙围合出深受村民喜爱的私密交流空间;亦或是通过“凡人三部曲”,将工业水塔、泵房、晒谷场分别重塑为承载围垦记忆、回味童年甜蜜和记录青春年华的情感纪念碑。这些项目清晰地证明,建筑可以成为连接土地、记忆与情感的现代媒介。


03

“创造”与“思考”:为生活而设计

谈及创作理念,俞挺老师掷地有声地指出,乡村不应沦为城市的“美学殖民地”,更不能被单调的“白墙”所定义。他倡导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城乡间的双向滋养与美学对话。他呼吁建筑设计师挣脱形式与功能的枷锁,勇敢地运用色彩、光线和空间去传递真挚的情感,回归设计的本源,进而关注人对健康、教育、情感与仪式的本质需求,真正做到“为生活而设计”。

讲座尾声,俞挺老师通过“结缘堂”、“择胜居”等临时建筑作品,进一步探讨了如何用当代技术语言转译传统意象。


04

“互动”与“交流”:艺术理念的激荡回响

现场互动热烈,观众围绕“创意建筑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在地化色彩的运用”等话题与俞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

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在交流中表示,优秀的艺术不仅在于形式之美与情感之动人,更在于其有激发思考的深刻力量。俞挺老师的分享,让人们看到了乡村与城市的平衡、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为我们注入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创作的动力。

本次讲座不仅是“乡土绘画展”的完美收官,更开启了关于“艺术如何服务生活、城乡如何互相成就”的全新思考。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海美术馆未来将持续推出更多跨界融合的公教活动,致力于连接传统与现代,促进公众美育的普及与发展,让艺术的灵感回响在更广阔的时空和更广泛的人群中。


供稿:任建顺 | 编辑:秦愫瑶

主任编辑:吴雯雯


当前展览

49米层展厅

美术作品中的上海

49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我心中的敦煌”绘画作品展

41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至真·致心”

——致敬大师·《赤子冠中》少儿绘画

创作活动优秀作品展

33米层11-1、11、12、13展厅

海上春云·唐云艺术展

0米层15、16展厅

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

上海艺术大展

0米层17展厅

天行意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

0米层20展厅

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

抗战叙事(1931-1949)

0米层21、23展厅

吾心安处——夏阳的艺途与归栖

0米层e空间

《山海经之烛龙秘境》

沉浸式裸眼3d装置艺术展


/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交通信息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地铁路线 /

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停车可至洪山路停车场

(收费和开放信息以当日为准)

/ 咨询热线 /

400-921-9021


上观号作者:中华艺术宫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