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家教智慧:反内卷三招引热议



从“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严苛教育与快乐教育怎样在东坡父子身上共生?当孩子的想象力空间受限于标准化考试时,黄州雪堂、儋州椰林里的洒脱教学,能否为当代人“解锁”?

今年适逢北宋文豪苏轼诞生988周年,日前在上海书城举行的上海“市民读书汇”第五期活动中,上海开放大学等专家学者与现场观众跨越千年,从苏东坡的家庭故事中探寻当代家庭教育“反内卷”的智慧。



“市民读书汇”现场。

原生家庭:豁达人格“源头活水”

“提到苏东坡,我们常想起‘大江东去’的豪迈、‘但愿人长久’的温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却少有人追问:这份穿越千年的魅力,究竟源于怎样的童年滋养?”活动开篇,作为主持人的上海开大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将话题引向苏东坡的原生家庭。

作为深耕苏轼研究的传记作家,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崔铭著有《苏轼传》等经典作品。“苏轼父亲苏洵从来不以‘高压父权’的角色陪伴子女——他常与苏轼、苏辙谈古论今,带他们游学四方,拜访名士张方平,让孩子在‘努力可改变人生’的信念中建立博识、智慧和自信。”她结合自身著作与史料,率先拆解苏家的家庭特质:“母亲程氏更以《范滂传》启蒙,当少年苏轼立志‘愿为范滂’时,她未加阻拦,反而肯定其浩然正气,这份包容与引导,奠定了苏轼一生的济世情怀。


崔铭解析苏家的家庭特质。

此外,苏家更有对孩子了解、信任、尊重、欣赏的传统。崔铭提到,苏东坡的祖父苏序对其父亲苏洵的大器晚成从不催促。“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又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苏东坡也一直喜欢夸奖自己的子侄,将孩子们的诗作和自己赞誉的诗“寄诸子侄”。这种多元包容、尊重个性的和谐之家,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这也是当代家庭可借鉴的核心。

杨敏认为,苏轼成年后对子女的教育更显智慧:他从不苛求子女功名,反而以诗句夸赞长子苏迈“肝肺如铁石”、幼子苏过“文益奇”,甚至在海外孤寂时,因苏过一篇诗文便“数日喜,寝食有味”,这份“鼓励式教育”让孩子在接纳中成长。


崔铭通过苏洵的《名二子说》探讨苏家教育密码。

童年“安全感”:无惧日后三次流放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家庭美学》等专著的上海开放大学教授杨敏,从“幸福童年三重底色”的角度进一步补充:苏轼的童年有三重关键支撑——

“一是家庭气象的温度——父母双重陪伴、兄弟苏辙互为砥砺,让他从小获得充足的情感安全感;二是读书之乐的流动——父子三人同读同论,将读书从‘求功名的工具’变为‘生命自足的乐趣’;三是诗意安详的氛围——‘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让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为他后来应对人生坎坷埋下‘心理压舱石’。”杨敏结合自身家庭教育研究认为,苏轼童年的“安全感”,正是他日后历经黄州、惠州、儋州三次流放,仍能豁达自处的重要根源。


杨敏教授讲述苏轼幸福童年的三重关键支撑。

有读者提出,苏东坡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如果没有来自完美的原生家庭,应该如何自洽?对此,杨敏教授以“寒门贵子”庞众望的事迹为例提出,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就有能力规划自己的生活;个体的生命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一个智慧的人,应该能够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伊晓婷补充,我们学习苏东坡,像他一样豁达地面对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积极地去创造更好的生命状态。

“公元924年终年前,苏轼以‘一蓑烟雨任平生’概括一生;今天,我们从他的家庭故事中读懂:最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让孩子拥有‘穿越风雨的能力’。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并参与互动。

拒绝内卷:苏家教育反观当代

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心愿。而教育“内卷”的核心,是家长与孩子都陷入“短期功利”的焦虑。苏东坡的人生与教育故事,恰恰提供了“破局”的思路。杨敏结合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研究,提出“三大拒绝内卷路径”——

“一是用爱营造家庭的良性生态——让孩子在‘可预期的温柔与激励’中长出胆识,而非在‘忽冷忽热的焦虑’中迷失;二是把学习放回生活——像苏家那样,让读书与行走、手作、谈论交织,比如带孩子读东坡诗词时,去西湖看看苏堤,让知识成为‘可触摸的快乐’;三是把幽默当成能力——允许孩子自嘲、允许失败,教会他们‘先稳住心,再处理事’,这比‘考100分’更重要。”


杨敏教授提出“反内卷”路径。

身为悦读嘉宾,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开大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教育系主任洪彦龙分享:“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家文化’特质,家国同构贯穿家庭、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遭际与应对,都可以看作是早年家庭教育的回响,同时也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次人生再教育。上海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之初,鲍鹏山教授和杨敏教授就确定了三项原则:读经典、看现在、观内心。专业秋季招生正在进行,还开设家庭教育相关课程。


洪彦龙从阅读与生活的角度阐发观点。

互动环节,开大学子曾超提问:现在的多孩家庭逐渐增多,但作为父母的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怎样才能教育子女和睦相处?崔铭认为,让一个家庭的孩子相互不“卷”,很重要的是父母必须给孩子们清晰的角色定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激励孩子朝着理想的状态努力,这样就容易达到“兄友弟恭”、家庭和睦的状态。

原标题:《苏东坡和家人们如何“反内卷”?开学前夕上海“市民读书汇”分享三苏家教智慧》

图片来源:谈乐达、江大广 摄影

题图说明:精品图书受到读者关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