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戏迷有福了!川剧“八大记”之《彩楼记》焕新热演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侯俊宇

“你道我今日贫穷,焉知我异日不富,倘若我一旦高中,天下扬名……”8月25日晚,川剧由陈国礼担任艺术总监、剧本整理,肖德美、刘谋远任传承导演,肖德美、虞佳领衔主演的川剧大幕戏《彩楼记》,在德阳精彩上演,备受戏迷好评。演出前夕,剧中几位主创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分享他们对角色、对创作的理解。


《彩楼记》演出照


继承传统

用内在表演演活人物

作为川剧传统戏“江湖十八本”之一,《彩楼记》源出南戏《破窑记》,讲述了宋代宰相刘懋(张庆模 饰)之女刘翠屏(虞佳 饰)于彩楼抛球择婿,绣球端中穷秀才吕蒙正(肖德美 饰)。蒙正随翠屏入府参拜,刘懋嫌贫爱富,执意悔婚。翠屏不从,二人被逐出相府,同到寒窑居住,安贫度日。后来,蒙正上京考中状元,衣锦荣归、一家团聚。

男主角“吕蒙正”的扮演者、川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彩楼记》20世纪50年代起便在戏曲界占据重要地位。“它的文学性很强,语言风趣,还特别接地气。”谈及这部戏时,他的语气里满是敬意。“1952年,我师爷曾荣华与川剧皇后许倩云老师,曾凭其中的《评雪辨踪》一折斩获全国二等奖;1957年,西南川剧院整理的《彩楼记》全本,获得了优秀剧本奖,被京剧、昆曲和越剧等多剧种移植。”


《彩楼记》演出照

肖德美介绍,《彩楼记》是川剧小生行当里典型的“穷生戏”,“川剧小生有风流潇洒、斯文儒雅、寡嗲媚秀、穷酸落魄等多种类型,这个是穷生戏,不太好演。”他进一步解释,“戏里的‘吕蒙正’,没有耍扇子、甩水发、踢褶子等小生技巧,全靠演员的内在表演,生活气息要浓,要唱出、演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把人物演活。”


《彩楼记》演出照


连接当下

解码传统剧目的现实意义

在肖德美看来,“吕蒙正”贫寒苦读、终成状元的故事,在今天仍能引发共鸣。“他的经历是先苦后甜,通过艰苦学习、努力拼搏才能考取功名,这和现在人的奋斗是一个道理。吕蒙正有志向、有骨气,也有傲气的性格,也是对现实中人性的生动写照,这就是传统剧目的现实意义,不然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传统呢?!”

女主角“刘翠屏”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虞佳,则从情感角度找到了角色与现代的连接点。“我之前看过《评雪辨踪》《祭灶》这些出自《彩楼记》的经典折子戏,许倩云、崔光丽等前辈的精彩演绎给了我很多启发。”此次饰演“刘翠屏”,虞佳发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刘翠屏”与“吕蒙正”的纯粹情感尤为珍贵,“他们在寒窑里相互商量、相互尊重,刘翠屏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都全力支持吕蒙正科考,这种夫妻间的扶持,值得现代家庭学习。”


《彩楼记》演出照

就连剧中“嫌贫爱富”的丞相刘懋(刘翠屏的父亲),也因真实的人性刻画而引发观众共鸣,其扮演者张庆模表示:“刘懋是川剧正生行当的角色,作为丞相,他有大家长的威严,又因门第观念排斥穷秀才女婿,这种‘为富不仁’的偏见,在现实中也能找到影子。演这个角色需要阅历,不然镇不住场子,穿上戏服、戴好花白髯口,往那儿一站就得有气场。”


《彩楼记》演出照


守正创新

让老戏贴合现代观众审美

《彩楼记》是川剧八大记之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颂扬男女主人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传统美德。“以前全本戏要演3个多小时,现在精简到2小时左右,取其精华,让戏更紧凑、更有看头。”该剧项目制作人、德阳市川剧团团长杨波坦言,复排不是简单复刻,《彩楼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审美,“比如唱腔、声腔上优化,让老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彩楼记》演出照

该剧音乐唱腔设计何宾透露:“《彩楼记》的主调是高腔,导演要求不用其他元素,但可以灵活处理。”他举例,剧中角色唐七、唐八的诙谐段落,就采用了灯戏的节奏演绎高腔曲牌,“突出角色的喜剧性格,又不失川剧本色。”而女主角出场的彩楼场景,传统唱腔是单人演唱,显得冷清,“我们用川剧‘普腔’(通常指川剧高腔,没有音乐伴奏)的传统手法重新创作,加入乐队伴奏,让开场更热闹,符合彩楼的氛围,避免冷场。”


《彩楼记》演出照

“传统戏也要有新的理念,考虑年轻人的欣赏需求,做到好看好听。”肖德美总结,此次复排在表演、声腔、舞美等方面都有提升,“但前提是保留老祖宗的好东西,在传统基础上做加法,这才是‘老戏新演’的意义。”填补史料空白也是肖德美力推复排的重要动因。“《彩楼记》是我师爷曾荣华、恩师蓝光临先生的代表剧目,但老一辈因为条件有限,没留下大戏的录像资料。希望通过这次复排,留下一个好的资料,让后辈、让学生们知道,川剧有这么一台大戏,将来能根据这个继续传承下去。”


《彩楼记》演出照

9月7日、8日,《彩楼记》将亮相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在成都锦江剧场连演两场。

图据受访者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