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博物馆最近搞了个暑期亲子活动,叫“寻福纳吉迎家和”,一下吸引了上百组家庭来参加。这活动在明清古寺里办,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动脑,玩得不亦乐乎,还能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知识。活动内容丰富,孩子们既能当“文化小侦探”,也能变身“小小修复师”,甚至还能穿上汉服拍照,留下满满的回忆。
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拿到了“寻福任务卡”。这卡片可不是随便发的,上面有任务,让孩子们在古寺的文物、雕花、柱子上找“福”和“吉”的痕迹。孩子们瞪大眼睛,四处观察,像侦探一样在古建筑里找线索,有的还兴奋地拉着爸妈一起讨论。
找完了线索,孩子们又换了个身份——“小小文物修复师”。专业老师带着他们,教怎么修补瓷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着工具,学着把碎瓷片拼起来,感觉自己像在“救活”一件宝贝。有的孩子还说,感觉像在玩拼图,但这拼图可是几百年前的老物件!
除了修瓷器,孩子们还当了一回“非遗扎染师”。老师教他们怎么用布和染料,做出漂亮的扎染手绢。孩子们一边扎布,一边听老师讲扎染的历史,忙得不亦乐乎。做好手绢后,个个都举着自己的作品,笑得合不拢嘴。
活动的高潮来了,孩子们穿上了精美的汉服。家长们帮着整理衣裳,孩子们站得笔直,像从古画里走出来似的。博物馆还有两个萌萌的IP形象,“艺小龙”和“艺小福”,孩子们争着跟它们合影。拍出来的照片,家长和孩子笑得那么开心,画面暖得让人心里一热。
这场活动不只是玩,背后还有深意。北京艺术博物馆想通过这些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古寺里的老物件,平时看着可能有点远,但孩子们一上手,摸一摸、看一看,历史就变得亲切了。家长们也说,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学到了知识,还拉近了全家人的距离。
数据上来看,北京艺术博物馆这几年一直在推亲子活动。2024年,他们就办了超过50场类似的活动,吸引了近2万组家庭参加。这次“寻福纳吉迎家和”活动,光报名就爆满,可见大家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多喜欢。博物馆还计划把这类活动推广到更多家庭,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活动中,孩子们不只是玩,还学到了不少。比如,扎染这门手艺,起源于唐朝,宋朝时特别流行。瓷器修复也是一门大学问,老师教的那些技巧,其实跟考古学家平时干的活差不多。孩子们听完这些,眼睛都亮了,觉得文物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而是能摸得着的历史。
家长们也收获满满。很多人说,平时工作忙,陪孩子的时间少,这次活动让他们和孩子一起动手,聊聊天,感觉特别温馨。有位妈妈还说,孩子回家后还在念叨“福”字的图案,说要画下来贴在房间里,感觉传统文化真的走进了孩子心里。
博物馆选在明清古寺办活动,环境本身就很有氛围。那些雕梁画栋、青砖灰瓦,让人一秒穿越到古代。孩子们跑来跑去,大人跟着拍照,现场热闹得像过节。活动还特意安排了合影环节,家长和孩子穿着汉服,站在古寺里,拍下的照片就像一张张老时光的明信片。
这场活动还有个特点,就是让家庭参与感拉满。不管是找“福”字、修瓷器,还是扎染、拍照,每个环节都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配合。有的家庭还比赛看谁找的“福”多,笑声不断。这样的互动,不光让孩子们学到东西,也让家庭关系更紧密了。
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说,他们想让博物馆不只是个展览的地方,更是个能让家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地方。这次活动就是个尝试,把文物、传统文化和家庭活动结合起来。未来,他们还想推出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影响还在。很多家长在网上分享了孩子的扎染作品和汉服照片,点赞量特别高。有人留言说,这种活动太有意义了,既能让孩子学知识,又能让全家玩得开心。还有人建议,博物馆可以多办点这样的活动,最好能去社区或者学校,让更多人参与。
传统文化怎么“活”起来?这次活动给了个很好的答案。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感受到了“福”和“吉”的含义,也明白了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家长们则通过陪孩子玩,重新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觉得特别骄傲。
北京艺术博物馆28万组家庭的笑声,响彻了整个古寺。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家长们则通过陪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这场活动,不只是个暑期项目,更是个让家庭和文化紧紧相连的温暖旅程。以后,这样的活动还会越来越多,你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