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珠海特区报
星星之间是文化底色的深沉力量
——评电影同名小说《点点星光》
□ 谢开来
2020年金鸡奖最佳儿童片获奖电影《点点星光》的同名小说在今年出版了。作品由真实事件改编,讲偏远乡村的小学教师带领一群生活困难的孩子齐心协力,刻苦训练,在世界跳绳比赛中夺冠的故事。这个故事深度契合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不仅回应了脱贫攻坚时期扶贫先扶志的难点痛点,也对当下“百千万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小说起头就呈现了一系列的人生困境:江海、江河双胞胎家境贫寒,甚至买不起一双新鞋;方小琴面临辍学危机,方父认为女孩读书无用;任宇翔父母离异,缺乏家庭关爱;跳绳队领队杜老师面临着留村任教做出成绩还是调回省城看顾妻儿的两难;支教新人丰老师也有难以融入新集体新生活的不适。他们的困境和命运或偶然或必然地被跳绳联系到了一起,到最后也因为跳绳而发生了美好的转变,或实现了华丽转身。作为文艺作品,这种人物关系格局蕴含着作者的巧思;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应,这种叙事又真切地展示了文以化人、春风化雨的历程,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品味。
跳绳在中国颇具历史。《北齐书》记:“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其形貌已很像单人跳绳。明代《帝京景物略》说元宵节间,“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提及“跳白索”,将其归在元宵杂戏中。从这些文献看,跳绳在古代大体上是一种儿童游戏,且和岁时节日民俗略有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跳绳被国家体育机关发展成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同时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上世纪末,尤其是国际跳绳联合会成立以后,国际跳绳赛事逐渐发展起来。这时才有了故事里所说的世界跳绳锦标赛。进入新世纪后,花样跳绳也被认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如2013年,经陕西省教育厅学生体协跳绳分会申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花样跳绳纳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跳绳得以在“体育+文化”的双重框架下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光发热。
跳绳运动成本低廉,可以在群众中迅速铺开、聚拢人气、形成组织。《点点星光》里讲七星小学因为没有篮球场地,不能按杜老师的专业组织篮球队,只好组织了跳绳队,最后参加跳绳队的学生还不少。这就表明了跳绳运动在乡村建设中的成本优势。应该注意到,我国传统体育中有大量低成本项目,除跳绳、踢毽、空竹、拔河等民间游戏之外,还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咏春拳等民间武术。它们在中国社会中流传久远,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小说里,这种文化中向善向上的光芒在匮乏的物质条件下频频闪耀。简简单单一根跳绳,上面有杜老师改变乡村的理想,有方小琴继续读书的期盼,有任宇翔日夜苦练的汗水,还有江海、江河兄弟简单质朴的、被新鞋梦激起的奋斗心。不难发现,这种光芒在村落社会不断地晕染开来,先是感染了下乡支教的丰老师,然后是看到市级比赛成绩的校长,再然后是知道孩子们出国比赛的父母和村民们。在故事的最后,孩子们因跳绳比赛经历的成长与获得的荣誉使整个乡村社会萌发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重重困境由此悄然瓦解,乡民生活自此走向新生。文化的作用就是这样:一切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