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贺州日报
□ 赵崇明
小城昭平,地处八桂大地中东部,桂江由北至南蜿蜒穿行,形成巨大的臂弯将小城的群山环绕。这里青山如黛,云水如烟,风光旖旎。北宋末年,中原客家人跨过梅关古道迁徙至广东梅州,至明朝万历年间部分客家人经由潇贺古道迁徙至昭平及周边。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客家人对于饮食的秉承与改良,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蜕变,逐渐形成了享誉两广地区的客家美食文化。
甘香软糯,滋味悠长的北陀客家粉蒸肉,则是客家代表美食中的一道响当当的硬菜。
邱民兴,昭平北陀客家人,系昭平一家饭店的行政总厨,也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陀客家粉蒸肉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癸卯兔年夏,芒种过后的一天清晨,东方既白,我随邱先生驱车前往其故乡——昭平县北陀镇乐群村,深入了解北陀客家粉蒸肉考究的食材及用料。
走进客家人聚居的小村落,云雾缭绕着连绵起伏的大山,这里绿树葱茏,溪水潺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恰美清幽的山水田园画卷,令人身心愉悦,豁然开朗。
一方水土孕一方食材,制作传统地道的北陀客家粉蒸肉,猪肉的选材是关键的第一步。邱先生将我领进一户农家的猪舍,指向这些体型膘健的肉猪:“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自种的猪菜搭配米粥及麸糠作为猪的食物源,这里地处山区,食肆酒楼不多,杜绝了喂食酒楼回收的泔水。加持负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环境及天然优质的水源,在品质上有效地保证了肉质的原生态性,这样产出的猪肉烹制后肉香浓郁,口感细腻且弹牙。”看到农户家有刚宰杀的猪,邱先生随即买下小半扇五花肉,带我朝自家院子里走去。
选材关键的第二步,非用料考究的红曲米莫属。秘制手工研磨的红曲米粉,便是粉蒸肉的魂。
在邱家小院屋檐下,蔚然摆放着一个颇有年份的石磨。“传统技艺制作粉蒸肉,多以大米,红薯或者土豆制粉;红曲米则是天然的色素,由大米作为原材料发酵而成,其对蛋白质有很强的着色力,搭配五花肉烹制,健康且外观艳丽,色香味俱全。”邱先生一边讲解,一边将红曲米慢慢倒入磨臼中研磨成粉,这种原始的研磨手法,能够有效保证红曲米营养成分的稳定性和粘合度。不多时,重要的两样主材已经备齐,我们打道回饭店,开始制作美食。
大厨的表演开幕。用葱姜水将五花肉浸泡一刻钟——以此起到去腥增鲜的作用,而后洗净控干水分,摆上案台,开始切肉。切肉,言似简单,在一丝不苟的厨师眼里,非一日之功。邱大厨刀法细腻,动作娴熟,顺着五花肉纹理切割成厚约半公分、火柴盒宽窄的长方块。这样的粉蒸肉大小适中,易于入味,也便于进食。邱大厨一边忙活着,一边侃侃而谈:“年轻时,我也曾南下进厂打工,生活的不易、岁月的洗礼从未冲淡过我对烹饪美食的执着与热爱,烹饪和其他工作其实也是触类旁通的,要沉得住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烹饪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心境的流露。”
柴火起灶,蒸锅上屉,静待盛宴的开启。
灶火烈烈,热气蒸腾。采以木柴这种原始的燃烧媒介,更能赋予食物雄厚的镬气,肉质的本味得以充分释放。
先大火烧开,激发红曲米的魂与五花肉的魄;继而中火慢蒸,红曲米粉渗入肉类肌理,两者的搭配,在热力作用下逐渐释放核心鲜味——谷氨酸,荤素得以巧妙融合;再小火蒸煮入味,油脂度得以完美平衡,以此获得极富层次的口感。
炊烟袅袅升起,在无尽的遐想中,香味开始浑然外溢。三刻钟后,收火,卸笼,起锅,霎时间,北陀客家粉蒸肉的香味扑鼻而来。
大名鼎鼎的北陀客家粉蒸肉已端上桌面。粉蒸肉在蒸腾的水汽中浮现,圆润饱满,色泽红亮,粉裹着肉,肉粘着粉,丝丝入扣,泛着令人垂涎欲滴的油光。淋上少许瑶山特色茶籽油,瞬间便有了大山青涩的气息,再撒上一把葱碎,为这道客家硬菜画上点睛之笔。
我早已按捺不住这美食的深度诱惑,起箸,入口糯而清香,酥而爽口,嫩而不糜,油而不腻,香味浓郁,滋味醇厚。瘦肉蒸得软而不柴,有嚼劲,肥肉油润润的,在舌尖瞬间融化,口口都能吃到肉和裹得均匀、喷香喷香的红曲米粉,自然之味、调和之味、发酵之味三者产生共鸣。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搭配红曲米粉可有效消除肉类中的油腻。
不多时,一碗米饭就已见底,继而再添一碗。
山色苍茫欲翠滴,水韵逶迤皆丹青。一切的人间烟火,都是时间留下来的滋味。每一个游子对味蕾的记忆,对家乡的真挚挂念,每道珍馐佳肴的背后,都隐藏着制作者对美食文化的开悟。
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山水的赐予,镌刻着自然食材的味道。荤与素的合理搭配,触碰着味蕾,焕发了欣喜;山与水的完美交融,似一段悠扬婉约的山谣、一曲质朴清幽的渔歌,令人神往,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