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心 踏瓷而行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

文明在心 踏瓷而行

——记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吴欢喜本报记者 杨婷

  在我市陈炉古镇,总能看到一位身着朴素、话语生动的讲解员。他曾是修鞋匠,如今是拥有几十万点赞的“网红讲解员”。他从自学陶瓷文化起步,用乡音乡情讲活了耀州窑的千年故事,更将文明实践融入讲解中。他就是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铜川市“德润铜川·榜样力量”宣讲团成员、陈炉古镇民间讲解员——吴欢喜。

  从修鞋摊到讲解台:“讲好耀瓷文化”的初心萌动

  20世纪90年代,陈炉陶瓷厂大门口的修鞋摊前,总围着一群特殊的客人——陶瓷爱好者。“当时旅游业不发达,没有专业讲解员,游客盯着罐罐墙、瓷片路好奇得不得了,常有人拉住我这个本地人问能讲讲咋制瓷不?”吴欢喜回忆道。不忙时,他带着游客去分厂参观,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一个念头在心底扎了根:“我要当讲解员,把陈炉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陈炉古镇是古耀州窑场之一,制瓷史超1400年,但彼时的介绍多是照本宣科的刻板表述。“这样的讲解吸引不了人!”吴欢喜开始自学陶瓷工艺、民俗历史,把“罐罐垒墙”“窑洞层叠”的独特景观变成鲜活的语言:“你们看,下家的窑顶是上家的院,邻里共用一片天,这种窑洞文化映射的邻里关系,不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吗?”

  讲“瓷”更讲“理”:让文化与文明同频共振

  “人生就像烧瓷,只要心不冷,再硬的泥坯也能烧成青瓷,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得红火。”每当游客围在窑炉前,看火焰越烧越旺,吴欢喜总会这样感慨。在他眼里,陶瓷从泥土到珍宝的过程,藏着做人的哲学——向上是踏实奋斗,向善是心怀热忱,向好是像青花瓷般越磨越亮,“厚道就藏在泥与火的人间烟火里。”吴欢喜说道。

  讲解不仅是文化输出,更是文明传递。游客常问:“为啥路上都是铜钱和莲花纹饰?”吴欢喜总会认真答:“这是‘财源滚滚、步步清廉’!希望你们工作中别损公肥私,堂堂正正做人。”遇到大学生团队,他更化身“理论宣讲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一次活动中,他看到有孩子乱扔纸巾,便蹲下来问:“知道什么是文明实践吗?”孩子摇头,他趁机解释:“文明就是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孩子立刻捡起纸巾扔进垃圾桶,家长竖起大拇指:“您这么讲解,连娃娃都教好了!”

  千年窑火通过网络“出圈”:“网红”的背后是坚守

  2019年,吴欢喜注册抖音账号“陈炉古镇第一讲”,没有专业团队,他就自己拍视频:镜头对准层层叠叠的罐罐墙,讲解“古镇建筑为何只能建不能拆”;聚焦窑工拉坯的手,讲述“泥与火的千年对话”;拍下居民捡到现金归还失主的场景,传递“德润铜川 好人之城”的温情。

  “刚开始连剪辑软件都不会用,就一点点学。”如今,他的账号已发布近千条短视频,获赞38万,评论区常有游客留言:“看了视频特意来陈炉,就为听吴老师现场讲!”许多游客因他的网络视频慕名而来,甚至有人专程带孩子来感受“会讲故事的古镇”。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窑火不熄的文明传承

  在陈炉,文明不仅是讲解员的“金句”,更是居民的日常:居民刘战来捡到1000元现金,三天寻到失主;商户李新峰发现游客遗失的包,发动亲友发朋友圈找人;女孩打碎价值3000元的瓷器,老板娘一句“碎碎平安”让家长感动:“铜川人,好!”吴欢喜站在罐罐垒墙的巷口说,“陈炉人的精神大厦,就藏在这土与火的烟火里——我们守着1400年不熄的窑火,更守着‘德润铜川 好人之城’。”

  夕阳西下,吴欢喜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笑道:“我在陈炉等你,一起走瓷片路、看罐罐墙,感受千年窑火的温度。”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17日 20:0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