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非遗传人:我爸做传统,我提炼其中的松弛感和年轻人找共鸣

2025年8月10日,新京报记者跟随“感知幸福中国行”参访团来到宁夏中卫市一间西夏瓷工坊。这里不同于传统的非遗工坊,看上去更像个潮流文化空间,墙上悬挂着个性十足的海报,和一幅“躺平”的彩色条幅,瓷器也更符合年轻人审美,工坊的所有人杨安看上去像个朋克。

杨安的父亲是老一辈西夏瓷商,做的是传统的收藏瓷器。1987年出生的杨安,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原本可能在某个一线二线城市的公司里做个程序员,毕业季的一场分手打破了既定轨道。也许是际遇使然,也许是从小看父亲做瓷器的耳濡目染,为了疗伤,杨安一头扎进自家的“馒头窑”(一种陶瓷窑炉)通过烧瓷释放情绪,找回平静。

2010年,他正式接过父亲的衣钵,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专注于西夏瓷。

他去景德镇学习,用机器辅助作业改进了传统工艺中耗费人力的铁棍抽泥、脚踩泥等工序,同时,开发了更实用的咖啡器具、一人食餐具、扁壶等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西夏瓷文创产品。

在大胆变革的同时,作为西夏瓷非遗传人,他提炼了西夏瓷的核心气质,找到了西夏瓷和当代年轻人群体的共鸣。

不同于传统瓷器的工艺和制式上的一丝不苟,西夏瓷烧制和雕刻流淌着游牧民族的“粗犷、随意、奔放、松弛感和自由”。

杨安没有放弃手工制作,“馒头窑”一开要连烧三天三夜不能停,他和父亲轮班看窑。烧塑瓷器的过程中,西夏瓷自由奔放的精神也形塑着杨安,无意中推动他选择了一种更自由、更冒险的,不那么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

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 实习生 姜妍羽

视频编辑 孙霖婧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