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记(2)|师徒接力,让蓝白故事永远鲜活——吴元新与汪训虎的非遗传承创新路

我国的蓝印花布曾是民间最普遍的衣料和家饰面料,朴素的蓝白纹样是寻常百姓家最亲切的一抹记忆。在隔海相望的日本,传统型染工艺以相似的蓝白美学惊艳世界。这两种古老染色工艺,既有防染技艺的内核共鸣,又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生长出独特脉络。

2009年的一场讲座,让两条平行线有了交集。彼时在北京服装学院钻研日本型染工艺的学生汪训虎,偶遇了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汪训虎欣喜发现,两种工艺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均以手工雕刻的纸质型版对防染剂进行刮浆漏印,用天然染料染色后,再去除防染剂呈现花纹。一扇通往“蓝白世界”的大门悄然开启,这场始于工艺共鸣的缘分,最终沉淀为一段延续十余年的师徒守望。


吴元新(左一)指导汪训虎注意花版设计、镂刻细节

严师授艺:在毫厘之间打磨匠心

为探寻蓝印花布的工艺精髓,汪训虎在读研期间多次从北京奔赴南通,一次次叩响吴元新的工作室大门。而这位国家级传承人收徒有自己的“标准”:“先看基本功,有没有基本的造型功底;再看人品,还要对传统文化有真热情,得考察一阵子才敢收。”数年后,汪训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吴元新的徒弟。

从花版的设计、镂刻,再到防染剂的调制秘方,吴元新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想做出一幅符合工艺标准的蓝印花布,秘诀就藏在看似简单的步骤里:用黄豆粉与石灰混合加水搅成糊状作为防染剂,通过镂空纸版将防染剂漏印在坯布上,经蓝靛染色、晾干后除去防染剂,便在布上呈现出青白相间的花纹。《古今图书集成》所记载的“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正是这门技艺最古朴的注脚。

“吴老师对学生比较温和,但要求也很严格。”在汪训虎的印象中,师傅吴元新对于基本功的要求尤为严格,会明确指出学生在工艺细节处理中的问题,并耐心指导其进行调整、修改。吴元新解释,工艺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呈现效果,如季节、天气变化带来不同的温度、湿度,防染剂中的黄豆粉与石灰的比例也要适时微调,才能保证防染效果。这些细节,没有固定公式,全靠千百次实践积累的手感和经验。“吴老师重塑了我的工艺观,让我明白传统技艺从来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对每个工艺环节的精准把握。”回忆起学艺的点滴,汪训虎对师傅的悉心教诲铭感于心。

2012年,为了继续跟随吴元新学习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汪训虎硕士毕业后入职南通大学,成为染织专业教师,专注于家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国传统印染工艺的教学和研究。2019年,在吴元新的鼓励下,汪训虎重返北京服装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如今已顺利毕业。在吴元新看来,除了实践能力的积累,汪训虎要想更上一层楼,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这就必须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在研究中做传承,通过理论研究来反哺创新,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汪训虎设计的“苏超”主题蓝印花布纹样

亦师亦友:在创新边界共同探索

若说基本功训练中吴元新是“严师”,那么在创新探索里,他更像一位包容的“益友”。

“老师总说,有想法别怕试,失败了也是经验。”在汪训虎眼中,师傅吴元新喜欢关注新鲜事物,思想开放、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会与学生一起“试错”。这种开放态度,让蓝印花布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突破边界。当下“苏超”足球火爆出圈,汪训虎在师傅的鼓励下,将南通队狼头队徽、足球元素融入蓝白纹样,让古老工艺与现今百姓关切、城市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为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汪训虎不仅广泛研习国内外印染技艺与设计作品,在图案题材的选取、造型的勾勒、构图的排布上大胆创新,还对刻版工具进行改良,对蓝印花布的全流程工艺进行系统性优化。

传统蓝印花布多以棉布为载体,而如今审美需求日趋多元,汪训虎便尝试用丝绸制作蓝印花布。然而,丝绸是蛋白质纤维,不耐酸碱,他在师傅指导下,反复试验,通过精准调整染液酸碱度来最大程度降低对面料的损伤。这看似细微的工艺调整,恰是对传统做法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师徒二人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的创新疆界。

“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工艺活在当下。”吴元新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汪训虎。如今,这位年轻传承人也关注到了新的课题——老手艺的市场转化。从传统工艺传承到产品开发推广,再到职业路径规划,他也在思考如何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生存动力,让更多人能靠这门手艺体面生活。

青蓝相接,两代传承人的接力,让这门古老工艺始终保持着生命力。正如那抹经典的蓝白配色,蓝色是传统的厚重底色,白色是创新的无限可能,二者交织,便成了未完待续的传承故事。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徐曦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