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 夏未尽,秋已至,共赴一场温柔之约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夏日的余热还未散尽,清晨出门,却惊喜地发现,风里已经藏了丝丝凉意。路边的树叶,不经意间开始泛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秋天的到来。不知不觉间,立秋已至,这是大自然悄悄发出的信号,宣告着季节的更迭,也预示着一场新的浪漫即将拉开帷幕。

立秋那些事儿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 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35°,斗指西南,于每年公历 8 月 7 - 9 日交节。

在古代农耕社会,立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对这个节气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更是一个象征着收获和希望的重要时刻。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天文现象,发现每年当太阳到达黄经 135° 时,大约在农历的七月初或八月初,这一天便是立秋。这一天,夏季的酷热逐渐消退,秋天的凉意开始显现,大地上的万物也悄然发生变化,从繁盛的夏日转入收获的秋季。因此,立秋作为节气的名称,正是因为在这一天,人们能明显感受到秋意渐浓。

今年立秋时间为 8 月 7 日 8 点 09 分 01 秒,这一时刻赋予了今年立秋独特的特点。从传统说法来看,它属于 “睁眼秋”。在民间,有 “睁眼秋,禾苗秀”“睁眼秋,样样收” 的农谚,意思是立秋时间在上午 12 点之前,预示着后续的天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各类庄稼都能获得丰收。今年立秋在农历七月初四,又有“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的说法,同样寓意着是个丰收年。此外,今年立秋也被认为是 “母秋”,民间有 “公秋爽,母秋凶” 的说法,不过这里的 “凶” 更多是指天气可能仍较为炎热,“秋老虎” 发威的可能性较大,并非绝对的不好。


从气候特点来说,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 “秋后一伏” 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 “一伏” 的酷热天气。按照 “三伏” 的推算方法,“立秋” 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但不可否认的是,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开始逐渐加大,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已有丝丝凉意,这也是立秋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立秋习俗大赏

在立秋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咬秋的习俗可是充满了趣味和仪式感。全国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咬秋”,表达着对夏天的不舍和对秋天的期盼。天津人在立秋这天,喜欢坐在院子里,大口啃着西瓜,清甜的汁水在口中迸发,仿佛要把夏天的最后一丝暑气都 “咬” 掉;江苏等地则流行在立秋吃桃子,据说吃完后把桃核留到除夕,扔到炉子里烧成灰烬,就能保佑一年平安健康。

咬秋的水果可不少,西瓜堪称“咬秋之王”,它多汁解渴,是消暑的佳品,立秋时吃西瓜,寓意着清除暑气,不生秋痱子;桃子也备受青睐,它鲜嫩多汁,口感清甜,营养丰富,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吃桃子有着 “桃养人” 的说法,能让人在秋天保持健康;葡萄也是咬秋的好选择,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宛如玛瑙一般,酸甜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而且葡萄还寓意着多子多福。咬秋,不仅仅是品尝美味的水果,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希望在秋天里能平安顺遂,远离疾病的困扰。


立秋后,贴秋膘的传统就登场啦!经过一个夏天的炎热,人们往往胃口不佳,体重也会有所下降,身体变得有些虚弱。于是,立秋后就有了贴秋膘的习俗,要吃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把夏天瘦掉的肉补回来,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储备能量。

贴秋膘,自然少不了各种肉类。牛肉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富含蛋白质,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的功效,炖上一锅牛肉,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鸡肉也很受欢迎,肉质鲜嫩,容易消化,无论是炖汤还是红烧,都美味又营养;鱼肉则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清蒸鱼、红烧鱼,鲜嫩爽滑,营养满满。不过,贴秋膘可不能只吃肉,也要注意营养均衡,搭配上蔬菜、水果,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健康,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秋天和冬天的到来。

在山区,晒秋可是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每到立秋时节,阳光正好,村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收获的农作物一一搬出,玉米、辣椒、南瓜、稻谷…… 这些农作物被整齐地晾晒在自家的屋顶、窗台、晒架上,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金黄的玉米堆积如山,饱满的颗粒闪烁着阳光的光泽;火红的辣椒一串串挂起,像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热情;橙黄的南瓜圆润可爱,静静地躺在晒匾里,散发着丰收的气息。


晒秋,晒出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感恩。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一边忙碌,一边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浓浓的人情味在村子里弥漫开来。这一幅幅晒秋图,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的美好。

立秋养生指南

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秋燥” 开始来袭,这个时候饮食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来应对干燥的气候,呵护我们的身体。

百合,就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佳品,无论是煮粥还是炖汤,都能发挥它的养生功效,像百合莲子粥,味道清甜,既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又能让你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收获健康。银耳也是立秋饮食中的“明星” 食材,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煮上一碗软糯的银耳羹,满满的都是滋润。梨,水分足,清甜可口,生食能生津止渴,煮成梨汤则能润肺止咳,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口燥等问题。

随着立秋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我们的生活作息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早睡早起,顺应天时,才能让身体保持健康。


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早起可使肺气正常宣发,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一般建议晚上 10 点前入睡,早上 6 - 7 点起床,这样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中午适当午休也是个好习惯,30 分钟到 1 小时的午休时间,能帮助我们缓解上午的疲劳,为下午的工作和生活充电。

此外,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早晚已经有了凉意,我们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感冒。晚上睡觉时,也要盖好被子,尤其是腹部,不要让寒邪入侵。

虽然立秋后暑气未消,但适当运动还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更好地迎接秋天的到来。不过,这个时候的运动要适度,选择一些较为温和的运动项目,避免大汗淋漓,损伤身体的阳气和津液。

散步是个不错的选择,漫步在公园、郊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秋日的美景,既能促进新陈代谢,又能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慢跑也很适合立秋时节,它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但要注意控制速度和时间,不要过于疲劳;太极拳则是一项传统的养生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促进气血流通,让你在一招一式中感受身心的和谐。

立秋,遇见美好

立秋,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它带着夏日的余韵,又满含秋天的希望,让我们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里,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岁月的美好。

咬一口清甜的水果,那是咬秋带给我们的快乐;品尝一顿丰盛的美食,那是贴秋膘给予我们的满足;欣赏那五彩斑斓的晒秋图,那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对生活的仪式感,更是对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让我们顺应天时,调整生活节奏,用养生之道呵护自己的身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秋天的到来。愿你在立秋之后,收获满满的幸福和快乐,与美好不期而遇。

编辑:魏东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