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获大奖!福建师大这位教授,丫霸!


2004年

姚莉芳的作品《雁儿们》

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开启了其二十余载辉煌艺术旅程

十余次入选国家级展览

四度捧回福建省百花文艺奖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体育博物馆

南湖革命纪念馆等权威机构

及海内外藏家珍藏



《雁儿们》


岩彩根脉:回响敦煌千年

姚莉芳的艺术根系深植中华传统

尤以敦煌艺术为源

2012年来到莫高窟,千年壁画的生命力与色彩给予其灵魂震撼,沉淀为独特艺术符号:高髻白衣、气质沉静的现代仕女,衣袂间隐现斑驳壁画、佛龛与大漠。树木、云霞、山水、佛像等元素被浪漫重组,构建跨越千年的虚实对话。



《舞韵梵音》

她深谙传统“没骨”画法精髓——

舍笔墨勾勒

以重彩青绿朱粉直接晕染造型

“依势行笔,墨、色、水、笔融于一体”

此技法与敦煌壁画赋彩传统共鸣

她尤擅在生宣纸上施展“双面绣”般技艺:正面敷国画色与矿物岩彩,背面以墨、色衬底,正反交融渗透,幻化出细腻深邃、层次丰富、气韵流动的视觉效果,被誉为“纸上的阴阳画法”。作品《丝路之情——朝圣敦煌》获评国家艺术基金优秀作品并全国巡展;《守望千年的回响》获首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金奖提名奖。她致力于将古文明精神、宗教哲思与现代女性美质进行“虚实对接的彼此映衬”。



《丝路之情——朝圣敦煌》


讲台薪传:熔铸古今之火

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综合绘画系主任

姚莉芳将艺术探索的激情

与学术研究的严谨

倾注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中

她带领研究生团队长期深耕重彩绘画

岩彩艺术、综合材料绘画的前沿领域

成果丰硕


2022年

她推动成立“岩彩艺术工作坊”

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壁画创作项目

及大众美育活动

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教育的重要桥梁

工作坊获“第七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及“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024年,团队获批校级创新创业团队,创立“不止岩彩”工作室,标志美育理念升华:突破校园围墙,面向社会大众推广岩彩艺术;参与公共艺术项目,融入城市空间;深化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构建“以学促教,学术引领实践,创新促进发展,创业带动就业”的生态链,传递古老岩彩艺术火种。



姚莉芳及研究生团队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壁画


雨中共创:破壁求索新韵

姚莉芳的艺术探索

充满实验精神与开放性

尤见于材料运用与即兴创作


创作山水《武夷马头岩》时,雨水溅落形成自然水痕,她顺势皴擦点染,将其融入山石结构,意外呈现氤氲流动质感,与前景工整民居形成虚实对话,达“天然去雕饰”之境。创作《黄檗寺》时遇雨,她将未完成画作置于雨中“与天共创”,体现其“天人合一”、不拘成法的洒脱理念。


《武夷马头岩》


《黄檗寺》

2010年作品《牵丝如缕之线面奇韵》突破常规,在宣纸上大胆结合水粉、矿物质颜料,模糊画种边界,获“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作品(晋京)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的访学经历拓展其国际视野,促使她深入思考融合东西方色彩美学、传统气韵与现代构成之道。她将敦煌瑰丽色彩、岩彩粗粝质感与现代视觉理性秩序熔于一炉,在“没骨”框架下寻求“焊接中西”的独特气韵,展现“破古人之藩篱”的勇气。


《牵丝如缕之线面奇韵》


“融汇古今,努力自成风格”

是姚莉芳的方向

计划丰富绘画主题

并挑战拓宽载体——探索在不同媒材上

结合岩彩进行综合材料创作

从敦煌回响到现代女性气韵

从雨中共创到讲台薪传

她始终以敬畏之心贯通古今

在色彩与笔触的秘境中

持续打通属于时代的艺术对话通道

让岩彩不止于岩,让“没骨”焕发新骨

令丹青永葆生命力与时代新声

记者 梁凯鸿/文 陈暖/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媒体编辑 李琼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