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扬州古城墙下,一片青花瓷片的出土,悄然改写了人们对中国青花瓷的历史认知——世人眼中元青花的辉煌,其根源竟深藏于数百年前的大唐土壤中。今年正值唐代青花瓷在扬州发现50周年,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扬州双博馆名誉馆长顾风,揭开50年前唐代青花瓷的传奇故事。
1975年首次出土的唐青花瓷片
瓷片惊雷:古城墙下的颠覆性发现
1975年盛夏,扬州师范学院工地上热浪蒸腾。由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罗宗真、扬州博物馆考古专家朱江和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顾敦信组成的发掘工作组,正在探方内挥汗如雨。他们刚发现一处生产骨角制品的唐代手工业作坊遗址,谁也没料到更大的惊喜即将降临。
当日下午三四点钟,几位专家暂离工地休息。就在这短暂间隙,探方土层中出现了一块长约7厘米,宽约6厘米的灰白瓷片,上面用蓝釉勾勒出充满异域风情的碎叶菱形纹。经对考古探方地层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出自唐代地层的青花瓷残片。
“这件器物彻底颠覆了学界共识。”顾风转述了父亲顾敦信的回忆。青花瓷向来被视作元明清三代的专属,唐代青花如同天方夜谭。面对这件器型难辨、纹样抽象的孤品,专家们陷入两难——是改写历史的契机,还是需要审慎存疑的偶然?作为考古学家的儿子,顾风对唐青花瓷片的出现感到非常新鲜和好奇,尽管当时的他还没有正式进入专业领域,但这项发现进一步激发了他对考古学的兴趣,并对他后来选择将考古研究作为职业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证传奇:工地上的决定性瓷片
八年后的1983年,顾风调回到扬州工作。这一年,狭窄的三元巷正在扩建成为大马路,为考古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顾风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新翻的泥土。“当时基础施工都是大开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了解地下埋藏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捡标本,一方面可以对地层做了解和研究。”
惊喜又一次出现了。一天下午四点左右,顾风与扬州博物馆考古部徐良玉在工地上闲聊之际,工人铁锹下倏然闪现一抹青白相间的光泽,他赶快捡起来一看,将土一抹,是一片青花。这是继1975年扬州首次出土唐青花瓷片之后,扬州第二次从地底下发现青花瓷片。从其形态来看,是一片唐代瓷碗残片,最显眼的是瓷片上的青花纹饰,碗底至内壁重瓣或单瓣的花朵错落有致,口沿下方配有云纹边饰,青花上还有许多深色斑点,与1975年瓷片如出一辙。
1983年顾风发现的唐青花瓷片
“当第一件唐青花瓷片被发现时,因为是孤例令人存疑,但当第二件出土,其唐代典型纹样和明确的器型特征有力地证实了第一件青花瓷片创烧于唐代的真实性。”顾风回忆,当时他回扬州之后正值所在单位承办全国古陶瓷鉴定班,三元路发现唐青花的消息很快传到班上,学员们蜂拥至工地,短短数日,就有不同器型的唐青花标本相继出土。之后的几个月,顾风自己在上万片瓷片中又找到6片唐青花。
“在一个地方同时采集到一定数量、造型多样的早期青花瓷片,从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看,说明当时生产这种青花瓷器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顾风表示,他捡的这片青花不是唐代地层出土的,更要从器型到纹样,证明它的时代特征。他翻阅了大量考古资料、唐代的文物照片,从金银器、铜镜、丝绸纺织品、石刻上找证据。经过层层分析,终于敢断定这件青花瓷的年代上限不会超过中唐,下限不会超过五代,大致处于晚唐时期。两个月后,他在《扬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唐青花的研究论文《扬州新发现的早期青花的断代及其烧造工艺的初步研究》。
海丝物证:“黑石号”里的唐青花
顾风认为,唐代扬州因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点,且靠近黄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安史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唐王朝高度依赖南方的粮食和物资,扬州作为漕运集散地,每年汇集南方多个行政区划的粮食和物资,运往北方的政治中心。此外,扬州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定居和做生意,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商业都会。几十年来,扬州唐城遗址内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展示了扬州在唐代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
1997年,德国人沃尔特法恩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附近打捞出一艘明代的“鹰潭号”沉船。随后的1998年,又在这里打捞出了11世纪宋朝的“马热尼号”沉船以及满载中晚唐珍贵宝物的“黑石号”沉船。
“黑石号”沉船上共发现来自唐代不同时期和区域,涵盖众多种类的7万余件文物。在其中的67000多件瓷器里仅发现了3件青花瓷盘和几面带有乾元年号扬州制造的铜镜。这三件青花瓷盘与2003年扬州万家福车库考古工地出土的唐青花瓷盘器型、尺寸和纹样高度近似。这些青花瓷盘与众多无可争议的中晚唐瓷器一同出土于“黑石号”,不仅证明唐代已经具备烧造青花瓷的技术;青花瓷作为出口瓷器的新品种正在向西亚地区进行试销;而且有力地证明了扬州在海上陶瓷之路上的地位。
从1975年那片改写认知的青花残片,到“黑石号”沉船中跨海远行的青花瓷盘。扬州城中深埋于地下的唐代碎瓷证明了当元青花在景德镇绽放时,它璀璨的基因早已在唐代扬州的窑火中淬炼。这些重见天日的唐青花,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美丽结晶,更是中华文明包容创新的永恒见证。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