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海上列传》,是孙洪康“点一盏心灯,写满城精彩”
上观新闻
2025年7月24日,我刚从海南返回上海的第二天,受孙洪康之邀,来到上海报业集团43楼的罗马厅。一张小圆桌,摆上一壶红茶,两个杯子。见面,最重要的一件事,孙洪康要把刚刚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大作《海上列传》,当面赠我一本。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然后,端坐好,再一页一页细细地读。这本浓缩了四十多年来上海各色人物的奋斗“简史”,渐渐地轮廓清晰了起来。随着书本的一页页读薄,一种很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像海浪一样,一阵阵地拍击我的胸口,以导致晚上睡觉时还魔怔着:怎么落笔呢?怎么落笔呢?
也许,就像面对一桌大餐,一下子太狼吞虎咽,一下子吃得太猴急,我“噎”住了,是那种来不及细嚼慢咽的“噎”。
我需要慢慢消化。
有好几个问题,一直在脑海盘旋——
一、关于书名:“海上”,即“上海”。这本以上海或者与上海相关的人物作为通讯写作的对象,为何以“列传”来取名?书中,“上”有部级领导,“下”有卖蛋姑娘;无论是哪一位重要的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凡是对上海有着重要影响的,入“列传”,皆可。但,“卖蛋姑娘”,有何影响?难道,一位中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一位高级记者、一位当过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的新闻领导,不懂得“列传”的分类是如何的?
二、关于写作角度:40年前,写一个部长级人物谢希德,不是写她出色的工作、不是写她了不起的成就,而为何去写她如何尽一个妻子的责任,照顾病重的丈夫?为何,这样的“大人物”,却写她的小故事?
三、关于写作状态:孙洪康“出道”时,第一篇作品,问世于1981年。跨越四十四年之后,2025年的1月,已经是功成名就,已经到赋闲养老的年纪了,孙洪康为什么还要专程去采写一位退而不“休”的交大体育老师?采访中,体育老师那句“课比天大”的话,为什么会特别打动并不是老师的孙洪康?并且,即使在跟我茶叙时,孙洪康都会反复提及这一句、反复赞叹这一句?
夏季的上海,闷热,是那种想出身大汗,却滋不出汗来的黏糊。身体不爽不快、脑子晕晕乎乎了好几天。
30日,终于,“竹节草”执意要给上海拂去溽暑,又朝上海返回了一下。豪雨。烈风。凉爽。
沉淀了这么些天,我思路渐渐地清晰了起来……
奋进路上人人平等百川归海无论巨细
首先,我们来理解书名的成因。遍数书中之人物,各行各业的,约五十位。
按照采访人物的时间跨度来算,自1981年起,至2025年1月,整整有四十四年。这四十多年,是上海改革开放变化最大、发展最为显著的年份。
新闻门类中,人物通讯的特征就是“以人见事,以事见史”。一个个人物故事的碎片,就是历史拼图中的一个色块。编辑成书,实属应该。但,为何取名为“列传”呢?要知道,“列传”,是来自司马迁《史记》的分类,他对纳入“列传”的人物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根据人物身份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分为:本纪(帝王级),世家(诸侯 / 特殊贵族级),列传(大臣 / 名人 / 普通人)。在“列传”中,哪怕是“普通人”,都必须在历史事件中扮演过关键角色;或者,必须有着历史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力的。
如果,从社会影响力来看,谢希德作为复旦大学校长,且身兼上海市政协主席之职,属于响当当的部级干部,排入“列传”,恰如其分。制造C919的总设计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员等等,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关键人物,纳入“列传”,也合乎体例。但是,一位乡村的卖蛋姑娘,一位普通的商场营业员,她们,既不可能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没有任何的社会知名度,为何要把她们也纳入“列传”?
孙洪康眼里,在上海大发展的洪流中,人,可以有分工不同;职务,可以有大小区别;但,其中的每一个分子,影响力大影响力小都是影响,职位高职位低都值得尊重。
平民视角、众生平等,是孙洪康新闻选题的价值选择。在写成功人士的非凡故事时,他特别喜欢先写其平凡出身:《一位航天专家的成长密码——嫦娥五号副总设计师查学雷的故事》,开头第一句就是,“他是从阳澄湖畔一个小镇上走来的航天专家”;《造桥是我一生的使命——“建设功臣”张耿耿谈成长历程》,人物自我介绍的第一句就是,“我出身贫苦,小时候,父母亲就一直叮嘱我要懂得感恩”;《像精制手表一样打磨大飞机零件——“大国工匠”胡双钱谈成长史》,开篇就是,“我是一名普通工人,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
平民与成功,平凡与不凡,没有一条天然的鸿沟。每一泓生命的细流,其奔向大海的内驱力,与江河无异。
本着这样的理念,孙洪康把他笔下的人物,统统归类到了“列传”的行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列传”,已经打破了司马迁森严的等级分类,并给它标上了现时代的更宽广更新鲜的注解。
沉浸采访细节制胜真情投入观察传神
在新闻写作中,人物通讯,属于最可以不拘一格的文体。新闻消息只允许叙述和描写,绝不能抒情和议论。而人物通讯不仅以叙述描写见长,还可以调动各种文学笔法。
由于孙洪康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叙述的故事,他刻画的人物,或现场逼真,或栩栩如生。这一切,无不仰仗于他沉浸于特定环境的采访、擅长于捕捉细节的观察。而这种采访和观察的方式,最多的就是运用在人物风貌的小故事切入上。
在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当选为上海市政协主席那天,孙洪康就开始了对谢希德的长期“追踪”。原本是准备“专访”,原本是打算宏大叙事,但酝酿一年后,孙洪康的成稿却是《事业·爱请·家庭——著名科学家谢希德和曹天钦的故事》。
这篇“故事”,不是表现这对夫妇的卓越成就,而是挑出了“比翼齐飞”“倾注深情”“贤妻严师”这种爱情、亲情的小故事、小细节来展开。故事的核心,就是讲述谢希德是如何悉心照顾下肢瘫痪的丈夫的。有一个场景感人至深:“我侧首门里,只见曹先生直挺挺、呆愣愣地坐在轮椅上,而谢教授正微笑着用汤匙喂他吃饭,嘴里还像哄小孩似的絮叨着什么”。
这篇文章,因这细节的白描,感动了无数人,又因为这个细节所辐射的人间真情,成为了“小故事”博来大喝彩的范例。
如果,我们把这个感人片段还原到采访时刻,首先,被打动被震撼到的,就是作者本人。是他,目睹了这一切;是他,情感深处的心灯仿佛一下子被点亮了。他,才有还原这一切的可能!
在采访中,孙洪康的眼睛是敏锐的,情怀是温暖的。由于他善于跟采访对象“同频”,对于素材的掌握也就格外的丰满而翔实。
在《卖蛋姑娘——掀开都市帷幕的一角》一文中,有段对十六铺鸡蛋批发市场所摆摊位的描写:“这是一个方形的竹筐,可置放三百多斤鸡蛋。筐里的蛋,个头适中,大概九个半一斤,壳色有橘红的,也有粉红的,很有光泽,不少蛋壳上还带着鲜红的血丝……”
这是一段可视感极强的描写。如果走马观花地采访,怎会知道鸡蛋九个半一斤?如果不是细致地观察,怎会细辨鸡蛋有橘红、有粉色,甚至有的还带有鲜红的血丝?
对卖蛋姑娘的艰辛,保有同理心;与卖蛋姑娘的对话,保持“无界别”。这种与采访对象的无障碍沟通,才使得整篇文章活色生香。
老兵不老笔耕不辍写人见己志趣长虹
今年,孙洪康已经七十八岁。到达退休年龄荣退了以后,他又承担了很多社会事务。作为一名新闻老兵,他手中的笔,是否就此闲置了呢?
没有!从《海上列传》就可以看到,仅仅最近几年,他就发表了好几篇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通讯。其中,《小镇田间走来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交通大学体育教授孙麒麟的人生故事》,就写于2025年1月。文中人物出生于1949年,比作者孙洪康还小了整整两岁。
1月,正是寒风呼啸的季节。对于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来说,出门,必须“全副武装”。因为要采写这位七十六岁的“让众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都极其敬重的上海交大名师”,孙洪康就像年轻时采写众多的名人和凡人一样,挎着包,顶着寒冷,出发了。
刊登出来的文章,把孙麒麟的成长和成功“史”,写得丰厚而饱满。最为浓墨重彩的,是小标题为“一句‘课比天大’,让他坚守讲坛50年”的那一部分。它详细讲述了孙麒麟热爱教学、敬重教学、研究教学的很多故事。文中,孙洪康特别提到,“戏剧界老前辈有一句常说的话‘戏比天大’,作为教师,他觉得必须确立‘课比天大’的教学理念”。
在这篇人物通讯的最后一段,孙洪康这样写道:“五十年来,不管职务、职称、社会地位有多大变化,也不管获得多少荣誉称号,孙麒麟始终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始终惦记着莘莘学子,念着‘课比天大’。”
这是在写孙麒麟吗?难道不就是孙洪康的自我写照吗?把教师身份改为新闻工作者,把“课比天大”改为“新闻写作比天大”,不就是吗?
爱岗敬业,终身秉持——老教师身上的这种精神特质,恰恰是击中孙洪康心弦的共鸣点。
中国古诗有“托物言志”,而今,孙洪康借助人物特写,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该收笔了。必须再综述一下:
随着新闻学理论的不断演进,凡是写得很具审美品位的人物通讯,后来又称为报告文学。再后来,又有一个很炫酷的冠名:非虚构写作。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写作者无不是通过对所写人物的描述,来映现自己的人生喜好;无不是通过笔墨纵横的挥洒,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评判。
读读《海上列传》吧,不仅书中的人物会感染到你,透过这些人物故事,你还能更了解“映现”出来的孙洪康。
原标题:《新作《海上列传》,是孙洪康“点一盏心灯,写满城精彩”》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伍斌
来源:作者:金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