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的记忆载体:景观公共艺术家刘嘉莉的设计方法论

2025年,伴随着ASLA Awards的官宣,这已是刘嘉莉主导的设计项目,第六次获得这一全球景观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荣誉。作为少数同时活跃于中美中东三大市场的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师,刘嘉莉以开创性的"双重解码"方法论为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既深入挖掘在地文化的基因密码,又精通国际通用的设计语法,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图:ASLA Awards 2025颁奖礼,右数第一位,刘嘉莉


图:ASLA Awards 2025颁奖礼,右数第一位,刘嘉莉

文化基因的工程师

刘嘉莉的设计哲学根植于她独特的学术背景与艺术训练。在北京林业大学获得风景园林学位后,她远赴德克萨斯A&M大学深造并取得景观建筑硕士学位及可持续城市化证书。这种横跨东西方的教育经历赋予她多元视角,使她能够自如地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

"在地文化的'基因密码'是深植于特定地域、历经时间沉淀的核心文化元素,"刘嘉莉解释道,"它们塑造了地方的独特性,并持续影响当代社会的审美、行为与价值观。"她将自己比作"文化基因工程师",通过系统性解码与转译,将这些文化DNA融入现代设计语言。这种能力或许源于她早年的艺术训练。接受中国国画教育的经历教会她打破固有认知,不拘泥于工具和技法,自由表达自我。"艺术教会我观察——不仅是看事物的表象,更是理解其内在联系与演变过程,"刘嘉莉回忆道。这种观察力后来成为她设计方法论的核心:将自然系统和人类活动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而非割裂的元素。

生态与艺术的交响曲

在SWA集团任职期间,刘嘉莉参与了遍布三大洲的项目,从中国的广州塔竞标、深圳龙岗河绿道更新,到中东的Jeddah Central District、NEOM,再到美国的Haden Park、Beaumont市中心改造。每个项目都成为她实践"景观艺术化,艺术景观化"理念的试验场。


2025年获得ASLA专业设计优异奖和绿丝带奖的Haden Park项目,完美体现了她的设计哲学。位于休斯敦Spring Branch区的这片场地原为1840年代的宅基地,随着城市发展,社区亟需一个能重塑身份认同的公共空间。

"我们以社会经济再投资与自然系统修复为双重核心策略,"刘嘉莉介绍道。项目保留了85%的原生林木,重构草原系统,预计可吸收超过886吨二氧化碳。更引人注目的是材料的创新利用——场地原有的沥青道路、砖铺、混凝土板被破碎后,重新加工为儿童游乐设备、老人坐凳等基础设施,实现了资源的闭环流动。但Haden Park的突破不止于可持续技术。通过组织公众工作坊和社区座谈会,刘嘉莉将当地居民纳入设计过程,使公园真正成为"由社区创造,为社区服务"的空间。这种参与式设计方法确保了空间的文化延续性,让历史记忆以现代形式获得新生。

五维融合的设计范式

刘嘉莉认为,当代景观公共艺术需要在五个维度实现深度融合:叙事性、生态性、参与性、技术性和可持续性。"未来的城市空间,应是艺术化的景观,也是景观化的艺术,"她阐述道,"当公共艺术与景观设计真正交融时,空间便能超越功能与美学的二元对立,成为承载生态智慧、文化认同与社会活力的生命体。" 在她的实践中,雨水管理系统可以成为讲述水文故事的艺术装置,座椅不仅是休息设施更是社区历史的载体,植物配置不仅考虑美观更关注其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这种整体性思维使她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在地性也展现出设计的普世性和长期主义价值。

"设计师的角色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提出问题,"刘嘉莉总结道,"我们如何让空间成为生命的载体,而不仅是人类的背景?"这一追问,将持续推动她的实践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为未来城市铸造更多记忆的容器。

文:凌垚

图片来自SWA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