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引路 乐至田园诗会启程“寻路无量”丨寻路无量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陈远扬 李庆 杜卓滨 王祥龙 雷远东 伍勇 刘虎

“器有大焉,高天厚地,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见其大。”

作为“书斋里的文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谢无量聪颖勤奋、学贯中西,在哲学、文学领域开创新局;风雨飘摇中以笔针砭时弊,诗词里倾注家国情怀,书法更以散淡纯真之姿备受推崇。

7月28日乐至第七届田园诗会将启之际,封面新闻首席记者团于27日下午从乐至出发,推出“寻路无量”系列报道,旨在追寻谢无量人生历程、追忆其艺术成就,活化利用其精神财富。启动仪式上,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中国书协副主席戴跃等嘉宾以一场特殊“斗墨”,拉开了探寻谢无量人生哲学的序幕。


寻路无量——谢无量书法文学艺术沙龙

启幕

“寻路无量”以书法为引

追寻谢无量的精神脉络

“谢无量是一位集思想家、学者与艺术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其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品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的作品,只能品读,没法模仿。”


戴跃介绍谢无量生平

7月27日,“寻路无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戴跃如此评价这位文化大家。

在谢无量的故乡乐至,对他的追寻早有根基。

2003年,乐至县便创立谢无量研究会,汇聚了一批热心人士开启系统研究。二十余年来,乐至县组织学者深耕《谢无量文集》,编印研究资料,整理出版《谢无量自书诗卷》,为学术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更以连续十四年“八月诗会”的坚守,凝聚起传承其精神的文化共识。

书法作为“心画”,常被认为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本次“寻路无量”系列活动,也以谢无量的书法为引拉开序幕。


嘉宾们参观谢无量书画展

为何要“寻路无量”?启动仪式现场,戴跃给出了答案:谢无量的书法价值,不仅在于形式之美,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他的学术视野宏阔,融贯中西,尤重思想之自由与人格之独立,这种精神气质亦深深浸润于其书法艺术之中。”

身处新旧交替之际,面对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断裂的危机,谢无量选择以书法为载体,守护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其字里行间,既有士大夫的风骨,亦有学者的沉静与艺术家的灵性,是对“文以载道”传统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现代性焦虑的诗意回应。

“当下崇尚速成与视觉冲击,重读谢无量,恰如饮一泓清泉,令人顿觉心明眼亮,重拾对书法本质的敬畏与热爱。”戴跃说。

乐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琪认为,“寻路无量”既是对谢无量先生艺术与思想高峰的攀登,更是乐至实现文化繁荣、提升城市魅力的必由之路。


封面新闻首席记者李庆接过旗帜

“我们一定传承他开拓勇毅、不屈不挠的品格,秉承封面铁军精神,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无量故事’,讲好‘乐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启动仪式现场,封面新闻首席记者李庆接过象征活动的旗帜,代表记者团承诺将兵分多路,深入探寻谢无量的人生哲学。

沙龙

名家与爱好者解读“孩儿体”

共探谢无量艺术哲思


吉狄马加、戴跃和其他嘉宾参观谢无量书画展

下午4点50分,在乐至县政协诗书画院二楼,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寻路无量——谢无量书法文学艺术沙龙”现场,戴跃、吉狄马加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书法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着谢无量“孩儿体”下的人生哲学。

“请问,谢无量的书法风格和他的诗词意境、学术修养是否存在内在呼应?这种‘诗书画一体’的创作理念,对当代书法有何启示?”

“作为谢无量的故乡,我们应当如何围绕谢无量的IP,丰富当地文化内涵呢?”

两位名家的到访,吸引了诸多观众的提问,其中不乏此类针对书法和诗词等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在戴跃看来,谢无量的书法作品,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这与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我们常说谢无量的书法作品有书卷气,其实是因为他自身就有这样的气质,他的阅历与众不同,无法模仿,因此,他的作品也是只能品读,无法模仿的。”

吉狄马加则是为当地深入挖掘和打造谢无量IP,提出了建议。“谢无量是一张文化名片,乐至应当尽快搭建起他的纪念馆,让纪念馆成为文化地标,从中看见他的成长经历和历史作品。”

“戴爷爷,我们小学生练习书法时,是先把笔画写得整整齐齐还是可以像谢无量先生那样自由一点呀?”现场激烈的讨论中,小书法爱好者曹良铖走上台前,大胆提问。

戴跃借此详解“孩儿体”:“所谓‘孩儿体’,并非贬义,而是指其笔法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仿佛孩童信手涂鸦,却暗合古法,妙趣横生。”戴跃说,这种风格在当时书坛可谓独树一帜,同时,也是谢无量个人书风精神气质及精神写照。戴跃同时叮嘱小朋友们,书法启蒙需要从正体书打下根基,待学识和境界积累到一定程度,逐步探索个人风格。

斗墨

“万诗归一,再学无量”

笔墨间开启“诗意乐至”之旅


戴跃为“寻路无量”题词

沙龙之后,“斗墨”环节将本次启动仪式的氛围推向高潮。吉狄马加、戴跃与现场的学生、本地书法家一同挥毫,斗墨生辉的同时,也能品墨论道,切磋交流,让“诗意乐至”在笔尖流淌。


吉狄马加为“寻路无量”题词

宣纸一铺,毛笔沾墨,戴跃提笔写下“寻路无量”四字,引来一众拍手叫好。

随后,他来到一幅中山篆作品面前,仔细观摩。他的身边,围满了前来“取经”书法爱好者,这幅中山纂作品的作者张义明,也在其中。

“戴主席,请你指导指导。”

“你写的时候不能迟疑,不能拖泥带水,你看这个字,这一笔写得明显就是在‘打闪闪’(四川话,意为不连贯),你写字的念头断了。”

听到戴跃的指导,张义明恍然大悟,不停地点头,围观的其他人也跟着点头,颇为认同戴跃的说法。

张义明告诉记者,他原本是乐至县书画协会会员。一年多前,才开始接触书法。他认为书画相通,就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中山篆字体练习书法,后来,他也加入了乐至书法家协会。

有机会能够得到戴跃的指点,这让张义明非常开心。张义明介绍,之前听说戴跃要参加活动,他跟朋友早早带着作品来到现场,准备寻求戴跃的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学习收获满满。“感谢主办方提供的平台,后续我会按照戴主席的指导勤奋练习,争取书法功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张义明说。


戴跃(右一)指导廖科鑫小朋友的书法作品

另一边,乐至县城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廖科鑫,已经学习了4年书法。活动现场,他写下“诗意乐至”的隶书作品。

“你这个乐字,上面要凑紧一点,这样是不是看起来就更匀称了呀?”戴跃边说边在“乐”字上划了两圈,廖科鑫在一旁点点头,直言“又学到新的知识了”。


杨欣玥和贾淇涵正在写书法作品

杨欣玥和贾淇涵两位小姑娘,则是对吉狄马加的书法记忆深刻。“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不仅了解了谢无量先生,刚刚在观看马加爷爷写字时,他拿笔挥毫的姿势非常自然和豪放,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而在五分钟前,吉狄马加正在她们的对面,提笔写下了8个大字:

“万诗归一,再学无量”。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