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2023-2024年度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入选名单公布,网络作家花清袂所著《启示录:天工京作》入选,这是他第二次获得该项荣誉,这部作品也是他创作的以北京中轴线为主线的网络文学系列作品“京味三部曲”之一。
花清袂本名高喜顺,从事网络文学、影视行业十余年。2023年,他的作品《京脊人家》入选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从《京脊人家》到《京华天娇》《启示录:天工京作》,以北京中轴线为主线的“京味三部曲”如何起承转合?他与中轴线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网络作家花清袂(右)接受采访。受访者供图
作品献礼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新京报:继《京脊人家》获奖后,这次《启示录:天工京作》入选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优秀作品,二获殊荣,你感受如何?
高喜顺:再次获得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的肯定,我的第一感受是作为网络作家的责任变得沉重了,让我深刻感受到网络文学承载的文化使命。从《京脊人家》到《启示录:天工京作》,既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也是匠人精神在数字时代的重生。网络文学不是速食文化,它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放大器,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生,这是网络作家的浪漫。
新京报:《启示录:天工京作》是你创作的“京味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希望读者看到什么?
高喜顺:《启示录:天工京作》延续了前两部对北京中轴线文化带的深挖,依旧是深耕北京非遗、京味文化。这部作品讲述了传统的京绣非遗遇上AIGC之后,两个完全跨域的事物碰撞出的新火花,包括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次传统与新质生产力的对话。
作为献礼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作品之一,我希望它能让人们深思传统非遗如何“破圈”。作品以群像人物叙事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以事业为导向,展现出了有烟火气、有科技感的中轴线群像青年故事。
创作中轴线、走过中轴线,将故事融入作品
新京报:从《京脊人家》到《京华天娇》《启示录:天工京作》,这三部作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高喜顺:三部作品的关系是循序推进的,《京脊人家》讲述了在北京中轴线上生活的三个家庭,用个人点滴的贡献助力中轴线申遗,这种点滴是无声无息中影响的,是中轴线申遗成功前所有人的期盼,给后两部留下了一个口子。
第二部《京华天娇》,是三部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重点描绘了中轴线文化带上有特色的非遗技艺——北京绢人,通过三次时空的跨越,再现了北京绢人从无到有、从兴到衰再到兴起的过程,也展现了中轴线的历史和新韵。
到了第三部《启示录:天工京作》,AIGC和新质生产力已是大家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科技强国”的号召下,中轴线上的遗产构成要素已融合了科技展示,从传统传播到科技赋能,这是破圈跨域带给我们的深思,更是非遗元素新的出路。三部作品在网文空间的架构上横跨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最关键的三年冲刺阶段,也是值得被记录的三年。
新京报:创作的这几年,你都去了哪些地方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高喜顺:创作中轴线,要走中轴线,这是必然的,但也要去走走胡同、市井、非遗工坊、新科技公司,甚至博物馆等等,在采风和调研的途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第一就是在创作《京华天娇》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曾经多次拜访关于北京非遗绢人的工坊,但我发现他们做的北京绢人,已经不是之前的样子,传承的受困和商业模式的转变也让手艺人头疼不已,由此,在这部作品中我便将绢人从古到今的故事全盘书写,以网文的形式留存。
第二个让我触动的事情便是《京脊人家》获奖后,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的颁奖现场,主办方展示了“云上中轴”这个项目,让我记忆犹新。我看到过很多科技赋能文化的实践,但将中轴线做到如此完整的,为数不多,这也为我的第三部作品带来很多创作素材。其实到最后不难发现,三部曲中所有人在做的事,都是在助力中轴线申遗,以小人物切入大事件,汇聚群像影响一座城。
“北京文化中最吸引我的是包容性”
新京报: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创作“京味三部曲”?你觉得北京文化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高喜顺:当我们的衣食住行慢慢融入这座城市时,我们留下的并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一种坚守。这些年,我们所经历的、看到的、累积的,都是成长的痕迹。创作“京味三部曲”是记录一段时间的成长,但这个成长里不仅是我,还有身边的人,还有这座城市,当一个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作为青年应该想到一点,我们能参与什么、我们能留存什么。
北京文化中最吸引我的是包容性。北京包容我们的成长,我们在这里圆梦。其实每个来北京的人,都带着自己属地的文化,而文化汇聚在北京,它并不是成了大杂烩,而是融会贯通,成了独特的“新北京文化”。
新京报:《京脊人家》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背景进行创作,在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你有什么感悟?对北京中轴线文化的传承创新有何期盼?
高喜顺:这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去年我们所有人见证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当时非常激动,那个时间节点也刚好是我策划创作《启示录:天工京作》的时候。
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个大事件是三部曲的收官片段,我在创作的时候也是百感交集。申遗成功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中轴线申遗成功象征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推动人和城市的文明互鉴。对于未来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创新,那将会是传统传承与科技力量强强结合,让人很期待。
■作者简介
花清袂(本名高喜顺),网络作家、编剧。中国小说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协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鲁迅文学院网研班学员。从事网络文学、影视行业十余年,创作中长篇现实网络文学作品数部,近期代表作“京味三部曲”,作品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中作协网络文学IP扶持计划作品、北京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青年创作计划等。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