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观想 表达:由西域水墨作品探究新疆人文底蕴

中国日报乌鲁木齐7月26日电 南山的风裹挟着松涛的气息掠过展厅,弦乐四重奏的旋律与西域墨香悄然交织,一场关于新疆文化的深度对话悄然发生。7月26日,由新疆油画学会与新疆画院主办的“行走 观想 表达——韩子勇西域水墨作品展艺术沙龙”在新疆油画学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

行走大地 水墨为媒

乌鲁木齐南山,清风习习,弦乐悠扬。新疆油画学会学术交流中心展厅内,60余幅水墨长卷次第铺展,仿佛将辽阔新疆的呼吸与脉动凝于尺素之间,“行走 观想 表达——韩子勇西域水墨作品展艺术沙龙”在此拉开帷幕。

120余位疆内外文化艺术界嘉宾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新疆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跨界融合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名家深度对话交流,探寻新疆文学艺术的当代表达激发创作活力,推动文艺互鉴共荣注入新的活力。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原馆长韩子勇,其笔下的天山雪线、戈壁长风、绿洲人家,无不浸润着数十年深入新疆肌理的行走体悟。

韩子勇介绍道:“我们新疆的大地,哪一个胡杨都不是被规划出来的,都是和天地之灵气,矗立在荒原上,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我写过一段话,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块土地,这块土地人生不过百年。我是新疆人,走再远最终还是要摇摇晃晃归根,所以决定在新疆办这样一个活动。”

韩子勇的作品以苍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大地的筋骨,又以氤氲变幻的水墨渲染出生命的魂魄。这些画作,是艺术家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应后,对新疆灵魂的深情触摸。


韩子勇作品《自由的长旅之三岔口》。刘宇翾摄

沈苇教授敏锐地指出:子勇兄是思想者,水墨和笔触中有哲思,有一个宏阔的文化背景在里面,在重构新疆的“地景哲学”;他是诗人,以文学为骨骼、水墨为肉身,拓展新疆的审美空间和“诗学空间”。

观想思辩 文化传承

艺术沙龙现场,思想的光束在交流中激烈碰撞,气氛炽热。一场汇聚多方智慧的深度对话精彩上演。“我很怀念过去的新疆大地上的行走,我觉得新疆的土地是我的老师,也是对我塑造最深的典型的雕塑家。”韩子勇在沙龙现场动情分享。其水墨画并非止于雪山壮美的表象,那晨曦微光中若隐若现的山脊走向、墨色浓淡间流淌的凛冽空气,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亿万年的地质史诗与生存智慧。

著名诗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沈苇,虽身处江南,心却常系新疆:“我在浙江也经常为新疆牵肠挂肚,新疆在我心目中是神圣创作之地。而子勇兄,他的绘画恰恰来自文化持有者的内部深处,以及对新疆的无限热爱和理解。”他的发言,道出了无数人心底对新疆的眷恋与敬畏。


艺术沙龙现场。照片由活动方提供

新疆文联名誉主席、新疆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暨南大学边疆治理研究院讲座教授刘宾则从历史纵深的角度切入,他强调,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其文化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史诗。多位与会嘉宾对此深表认同,大家从文学、绘画、音乐、非遗保护等多个维度畅所欲言。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大家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疆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方式,以及如何借助文学艺术形式让其焕发新的生机。

表达新生 熔铸精神

本次沙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务实的行动。活动特别设置的赠书环节意义深远,韩子勇先生向新疆油画学会捐赠了其精心挑选的30余部重要文学著作。

这一举动,宛如在文学与美术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为美术工作者汲取文学养分、深化创作内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院副院长、新疆油画学会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雷震表示:本次艺术沙龙通过建立文学界与美术界沟通桥梁,培育跨领域合作氛围,促成文学与绘画、传统与当代、本土视角与外部观察的深度对话,提炼新疆题材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与名家交流机会,激发艺术家、作家突破固有范式,探索更富活力的新疆表达。


赠书环节现场。照片由活动方提供

这场文化盛会,绝非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起点。韩子勇水墨中流淌的那份雄浑苍凉的西域魂魄,沈苇诗句里生长出的顽强而灵动的戈壁气韵,刘宾等前辈学者努力构筑的贯通古今、连接内外的艺术文化桥梁——这些璀璨的个体表达,最终都百川归海,共同汇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并蓄、生生不息的壮阔长河。

当艺术家们继续以虔诚的行走,去丈量这片土地最细微的肌理与温度;以深沉的观想,去开掘那些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创新的表达,去回应这个伟大时代的深切呼唤——新疆的故事。这些便注定在文学与艺术的深情交融中更加鲜活灵动,在每一次勇敢的突破与创造中,走向前所未有的辽阔之境。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刘宇翾)

来源:中国日报网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