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成都市美术馆新开“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特展。1939年的夏天,一支特殊的队伍从昆明踏上了穿越四川的行程。173个日夜,35个县,730处古迹,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战火中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中华古建抢救行动。该场展览,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披露营造学社在80余年前的“时代壮举”。
80余年前,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学者,带着测绘仪、胶片和笔记本深入四川,在战火中抢救下730处古迹的影像数据,书写下《中国建筑史》。他们用脚印丈量古迹、在油灯下校勘手稿,完成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奠基工作。走进“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特展,穿越岁月的老照片,各类手稿,图文资料等学术文献,通过与视觉融合的方式面向观众展陈。
据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介绍,1939年8月至次年2月,梁思成、刘敦桢带领莫宗江、陈明达等助手,在四川和西康进行古建野外调查。半年时间里,走访了35个县,调查了730余处汉阙、崖墓、摩崖、古建等,并通过对大量汉阙、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结构的考察,推知了中国汉代木结构建筑的“真面目”,为唐代前的建筑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同时,这次川康考察也对四川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调查与记录,从保护广元千佛崖不受道路扩展损坏,到首次对大足石刻进行系统性调查等,营造学社为保护文化遗产、建筑古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看看新闻记者: 彭晔,游明灵
编辑: 彭晔
责编: 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