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海沧方志汇编》卷七|选举志·北宋进士

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以下合计约2,375字,如有缺失、纰漏,敬请留言告知:

宋制,有进士科、有诸科,而进士科为重。进士科试诗、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首,帖论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帖制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随时增损可否,或得四、或得五、得六为通。墨义如云作者七人,则对云七人某某也,谨对;如云请以注疏对,则对云注疏云云,谨对;有不能记忆者,则云对未审。诸科者,即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诸科也。其制各随所治经,以帖书墨义多寡为通否。其曰特奏名者,太祖开宝制,举进士及诸科不中、阅贡籍曾经十五举以上终场者,试论一道,或进士、或诸科皆赐本科出身。仁宗景祐以后,南省就试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谓之特奏名。(崇祯《海澄县志》)

宋制,有进士科、有诸科,而进士科为重。进士科试诗、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首,帖论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诸科者,即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诸科也。其制各随所治经,以帖书墨义多寡为通否。其曰特奏名者,太祖开宝制,举进士及诸科不中、阅贡籍曾经十五举以上者,试论一道,皆赐本科出身。仁宗景祐以后,南省就试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虽试文不合格,毋辄点,皆以名闻,谓之特奏名。(康熙《海澄县志》)

宋制,有进士科,有诸科,有特奏名,而进士科为重。进士科试诗二,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首,帖论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诸科者,即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诸科也。其制,各随所治经,以帖书墨义多寡为通否。其曰特奏名者,太祖开宝制,举进士及诸科不中,阅贡籍,曾经十五举以上终场者,试论一道,或进士,或诸科,皆赐本科出身。仁宗景祐以后,南省就试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谓之特奏名。(乾隆《海澄县志》)

《宋史·选举志》: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太平兴国八年,始分三甲。神宗笃意经学,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各专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增二道。元祐初,尚书省请复诗赋,与经义并行。四年立经义、诗赋两科,凡诗赋进士于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内听习一经。初试本经义二道,语、孟、义各一道,次试赋及律诗各一首,次论一首,末试子史时务策二道。凡专经进士须习两经,以诗、礼记、周礼、左氏春秋为大经,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愿二大经者听,不得偏占两中经。初试本经义三道,论语义一道,次试本经义三道,孟子义一道,次论策。如诗赋科,并以四场通定高下,而取解额中分之,各占其半。绍圣初,诏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徽宗崇宁三年,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大观四年,诏更行科举一次。宣和三年,诏罢天下三舍法,并以科举取士。高宗绍兴二年,定诗赋经义取士。第一场诗赋各一首,习经义者本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并论一道;第三场并策三道;殿试策如之。自绍圣后举人不习诗赋,至是始复。(嘉庆《同安县志》)

《宋史·选举志》:凡进士,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太平兴国八年,始分三甲。神宗笃意经学,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各专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增二道。元祐初,尚书省请复诗赋,与经义并行。四年立经义、诗赋两科,凡诗赋进士于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内听习一经。初试本经义二道,语、孟、义各一道,次试赋及律诗各一首,次论一首,末试子史时务策二道。凡专经进士须习两经,以诗、礼记、周礼、左氏春秋为大经,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愿二大经者听,不得偏占两中经。初试本经义三道,论语义一道,次试本经义三道,孟子义一道,次论策。如诗赋科,并以四场通定高下,而取解额中分之,各占其半。绍圣初,诏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徽宗崇宁三年,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大观四年,诏更行科举一次。宣和三年,诏罢天下三舍法,并以科举取士。高宗绍兴二年,定诗赋经义取士。第一场诗赋各一首,习经义者本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并论一道;第三场并策三道;殿试策如之。自绍圣后举人不习诗赋,至是始复。(民国《同安县志》)

政和二年壬辰莫俦榜:

弘治《八闽通志》

何静,知福清县。

正德《漳州府志》

何静,龙溪人也。累官朝奉郎,知福清县。

万历癸酉《漳州府志》

何静,知福清县。

万历癸丑《漳州府志》

何静,龙溪人。朝奉郎,知福清县。

崇祯《闽书》

何静。

康熙《福建通志》

龙溪县何静,知福清县。

康熙《漳州府志》

何静,龙溪人。朝奉郎,知福清县。

乾隆《福建通志》

龙溪县何静,知福清县。

乾隆《海澄县志》

何静,三都人。朝奉郎,知福清县。

乾隆《漳州府志》

何静,朝奉郎,知福清县。

同治《福建通志》

漳州龙溪何静,知福清县。

光绪《漳州府志》

何静,朝奉郎,知福清县。

注曰:何静,为目前已确定的海沧籍人物中,最早的进士。估为大埕人,待考。


合集推荐:

卷七 选举志


兹土久远,追远不易,只为留存一个有温度的圭海记忆。

——Amoynotes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