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山 问 渠
——赵彦国书印展
展览时间
2025年7月25日—8月12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四层18厅(开渠厅)
展览开幕式现场
2025年7月25日下午3点,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书山问渠——赵彦国书印展”在中国美术馆四楼开渠厅开幕。作为2025年中国美术馆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之一,本次学术邀请展共展出赵彦国博士书法篆刻作品四十余件,既有温文尔雅的行草书经典美文之作,如洋洋洒洒的行草书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十四条屏,又有独抒胸臆的自作诗文作品和金石篆刻作品,其书印风格,古朴厚重,苍茫雅逸。最为可赏的是,他的古籍批注和读书笔记古意漫漫,文采斐然,全面体现出一位师古、研古、融古、变古的书家所必备的综合修养,为当代书法学人树立了良好形象。
本次展览体现了中国美术馆坚持学术至上、艺术至上的理念,旨在推举艺术与学术成就斐然且能真实反映当代艺术精神风貌的杰出艺术家。
展览揭彩仪式
开幕仪式上,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分别讲话。特邀嘉宾陆永泉、王洪俊、俞锋、杨永生共同为巨型印章“龙吟盛世舞春风”揭彩!
安远远致辞
章剑华致辞
邱振中致辞
安远远指出,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邃的美学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审美理想。如何守护千年文脉精魂,又能使其焕发时代新辉,成为当代的重要课题。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群体中,赵彦国以学者之严谨、艺术家之敏锐,溯本追源,书文相生,传递了书法的古韵新声。
对于本次展览的主题“书山问渠”,赵彦国本人有着深刻的阐释:“中国书法是一座高山,中华经典优秀传统文化是浩渺的大海,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活水。‘书山问渠’,就是激励自己唯有不断问渠于海,问渠于天地万物,问渠于真我本心,书法才能方得始终,方得大道!”这一理念恰是他艺术实践与学术探索的生动注脚,既彰显了对传统的敬畏,也道出了艺术创新的根基所在。
展览现场
现场专家们一致认为赵彦国以其平实朴素的艺术语言与脚踏实地的学术实践,用日常的笔墨记录了对中国书法经典的守护,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践行。
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评价:其治学,精研书史及书学理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学术支撑创作根基。其创作,主张“诗书养气”,与古通息、以文养书,彰显了文人筋骨,因此呈现出“文气”底色、“雅正”格局、“自然”气韵。
邱振中教授认为:对传统文脉的守护,是一种遵循古法的渐变,是赵彦国站在诸多书法大家的肩膀上一次次攀登,是融入时代充满活力的转化。其作品恪守古法,又饱含现代审美意趣与个性表达,生机盎然。其精研笔法,点画力透纸背,骨气洞达;章法布局,于传统之中巧妙融入现代视觉构成理念,气象浑然而格局常新。他的创新不仅在于当代文人精神的重塑,更与时代审美的整体表达相契合。如《道德经》等典籍为主题的创作,通过屏风形式呈现,结合中式家居美学,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空间;又如引入镜面、纱幔、部首解构等装置艺术,突破传统展陈模式,营造虚实相生的空间,将文人书法的“气韵流动”转化为可感的多维体验。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赵彦国还是一位“书法艺术普及者”。他推动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发挥书法的文化功能、社会教化功能,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2日,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耐人寻味的审美体验。
展览现场
艺术家介绍
赵彦国
1976年6月出生,山东肥城人。正高二级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南京艺术学院文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方向博士。现为江苏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二层次培养对象,获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十佳”称号。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作品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江南文化节翁同龢书法奖等。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苏东坡 前赤壁赋》180×48cm×8 2025年
《苏东坡 后赤壁赋》180×48cm×6 2025年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43×360cm 2022年
《草木状·素心及物系列-1》50×40cm 2025年
自作诗《砚边吟古系列-1》28.5×21cm 2025年
《诗和远方》180×76cm 2021年
《王羲之 兰亭序》181×97cm 2025年
《铁崖道人题 钱选画长江万里图》360×143cm 2022年
《书山问渠》5×5cm 2025年
《长江百景系列之二十景》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