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壁画看古人怎样穿衣打扮



在华夏文明中,服饰与礼仪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久前,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武琼芳在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上,为我们介绍了敦煌石窟壁画中古人服饰的演变历程。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武琼芳

『石窟保留了古代服饰信息』

对于中国服饰史的研究,一般都采用历史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方法。而中国古代的服饰大多是以棉、麻、丝、毛等天然材质制成,它们掩埋在土中极易腐烂,因此,除了新疆等地极端干燥的保存环境外,中原内地墓葬出土的古代早期服饰往往都非常残破。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而敦煌石窟壁画上的服饰图像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为代表,其营建自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延续约1000年,石窟壁画中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服饰图像,以其人物的丰富性、历史的延续性以及服饰文化的多元性,在中国的服饰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敦煌石窟中最多的壁画内容是经变画(即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虽然它们表达的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但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些故事的场景和其中的人物都逐渐变成了中国人的样子。比如,在经变画中可以看到中国帝王的形象,一些菩萨还穿上了那时候士大夫身着的交领大袖的长袍。显然,这些画像是工匠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服饰绘制的,再加入了一点点自己的想象。

在敦煌石窟的画像中,最具可信度的当然是供养人的服饰。所谓供养人,是指因信仰佛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的虔诚信徒。几乎从早期的北朝一直到晚期的元代,都有供养人像在敦煌石窟中留存下来。所以说,供养人画像是研究古代服饰最具可信度的材料,因为在古代,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阶层的象征。另外,在藏经洞发现的绢画和纸画上,画的下方也常常有加了题名的供养人画像。

在敦煌石窟中,文字记载也非常重要。首先,在藏经洞中发现的敦煌文书被称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很多与服饰、染织、纺织相关的内容。其次,洞窟中供养人的榜题,很多都写明了供养人的年代、身份、家庭情况、排行及姓氏等,极具研究价值。比如,第285窟供养人画像旁的榜题框中就清晰地写着“大代大魏大统四年、五年”,也就是说这个洞窟开凿于西魏时期。而在“曹氏家族的女供养人”画像中,我们发现有一位女供养人与众不同,她戴着高高的发冠,头上和脖子上有很多绿色的配饰。通过题记得知,原来这位曹家的女儿嫁给了当时于阗国的国王,成了于阗国王后。所以,她的服饰正是代表了她的非凡身份。像这样的文字记载,是我们研究古代服饰不可或缺的参考信息。

在莫高窟南区和北区的考古发现中还出土了一些纺织服饰的残存遗物。因为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所以这里出土的纺织品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复制的古代敦煌服饰。(新华社发)

『十六国北朝时期:汉服与胡服并存』

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给大家介绍敦煌石窟壁画中古人服饰的演变历程。

首先是十六国北朝时期。在这个阶段,敦煌地区以汉民族为主,并且有多个少数民族杂居。所以,在服饰上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的官员,衣服都是以宽袍大袖的汉式服装为主,符合礼仪制度。第二,老百姓的日常服装以方便生活、实用为主,所以穿的多是胡服。第三,汉族礼仪服饰也受到少数民族胡服的影响。

比如,在北凉时期的石窟里,男性供养人穿着交领大袖的长袍,是上层汉族人士的打扮,而普通的供养人则穿着上短衣、下长裤的胡服。到了北魏时期,从壁画中可以看出,北魏贵族喜欢身着交领大袖的汉式长袍,而他们的头上则戴着鲜卑族风格的荷花帽。

史书记载,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提出要让老百姓都穿汉族的服装,不再穿胡服。但其实,从莫高窟的壁画里发现,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穿着便于行动、实用性更强的胡服。在北朝,大多数老百姓日常穿着的是一种叫袴槢的衣服,袴是指连裆的长裤,槢是指窄袖、齐到膝盖上部的短上衣。在北朝时期,从上至下的人都穿这样的袴槢,皇帝和太子骑马外出的时候会穿,官员在日常上朝的时候也会穿。在壁画中还有大量打仗的场景,士兵也都穿着这样的袴槢。

到了北周时期,我们看到各种身份的老百姓,比如农夫、猎人、马夫,也都穿着上短衣、下长裤的袴槢。事实上,只有上层人士在礼仪场合才会选择符合身份需要的宽衣博带的汉服。

在北朝时期,贵族女子的服装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第285窟的壁画中有一组女供养人,从题记上分析,她们可能是鲜卑族男性的妻子,也可能是少数民族女性,但是她们都效仿中原汉族女性,穿着交领大袖的宽袍,加上曳地的长裙,非常飘逸灵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像,就让我联想起《洛神赋》里的洛水女神。这种魏晋贵族女性的礼服叫作袿衣。魏晋时期的衣冠承于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所以走起路来衣袖随风舞动,飘飘欲仙。


身穿壁画服饰的模特上演“走出来的敦煌壁画”服装秀。(赖鑫琳摄)

『隋代:向奢华的盛唐过渡』

隋代供养人的画像中显现出隋代服饰的一大特点,那就是风格多元融合,向奢华的盛唐过渡。

隋代的男供养人大多穿着袴槢,但他们的袴槢和北朝时期相比,上衣变得更长了。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在隋代,文武百官都很喜欢穿袴槢。在壁画中还可以看到,地位较高的供养人会在袴槢外面加一件大氅。慢慢地,袴槢逐渐演化成后来唐代的襕袍,穿着袴槢时都会在腰间系一根腰带。

在第303窟壁画中有一幅画像,男供养人系着一根腰带,但那根腰带不是长条的,而是一个个白色的小圆点。后来我查资料才发现,原来在隋代,腰带是用皮革制成的,上层人士还会在皮革上镶一个个的小玉片,阶层的高低正是通过玉片的多少来表示的。比如,只有天子可以穿十三环的蹀躞带,在何家村遗址还曾经出土了一个九环金玉蹀躞带。在当时,男人的鞋子主要分两种:穿着交领大袖的长袍时,配的是高头履;穿着窄袖上衣加长裤时,配的是黑色的小靴子。

隋代的女供养人比起北朝时期,人物形象更加清秀,而且裙子的裙腰提到了胸线以上。地位高的女供养人的上襦是很宽大的袖子,而地位低一点或年纪轻一点的女供养人的袖子则较窄。

隋代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加了一件帔帛搭在肩上,而帔帛也从早期的从双肩垂下变成了围着胳膊肘绕一圈,然后向后扬起。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种帔帛的质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轻薄丝滑了。隋代女供养人的鞋子都是高头履,只不过她们的鞋头有云头的,有尖头的,这样高高的鞋头可以挑起拖到地上的裙摆,让她们走路时不至于被裙子绊倒。

隋代是丝绸之路非常繁盛的时期,所以敦煌石窟的人物服饰上出现了一个具有文化交融意义的图形——连珠纹。所谓连珠纹,就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呈一字形、圆弧形或S形排列的纹饰。连珠纹刚刚出现在莫高窟时,它还保持着其发源地——古波斯萨珊王朝的一些野兽、狩猎等纹样,比如在莫高窟第420窟中菩萨的衣裙上就出现了精美的连珠飞马纹和连珠狩猎纹。而经过中国能工巧匠的改造之后,逐渐把西域的纹样与中国的纹样进行了结合,变成了中国人自己的连珠纹图案。

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叫何稠。史料记载,何稠在隋代和初唐时期都当过工部尚书,负责统筹全国工程、制造等事务。当时,波斯国王向隋代皇帝进献了一件织金锦袍,皇上觉得非常精美,就命何稠进行仿制。结果,何稠带领能工巧匠们制造出了比进贡的锦袍更精美的织物。

有意思的是,自西向东传入中国的连珠纹,经中国工匠改造后,又传回了西域。今天珍藏于英国V&A博物馆的一块古代叙利亚织锦上的图案,就与莫高窟隋代男供养人衣服上的连珠纹图案非常相像。

在丝绸之路沿线,我们都发现了不同织法、不同结构的连珠纹,说明当时东西方的交流非常频繁。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一些纺织品上也有连珠纹的踪影,证明敦煌确实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汇的枢纽。

『唐代:绮丽华美的高级定制服装』

初唐、盛唐时候,随着经济不断繁荣,在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精美的服饰。

莫高窟第220窟的东壁上,有一幅画于贞观十六年(642年)的帝王图,它出现在一个维摩诘和文殊菩萨对法的场景中,这位帝王是前来听法的。为什么要提这幅图呢?因为它让人联想起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的《历代帝王图》。但是,阎立本大约是公元656年任工部尚书时画成《历代帝王图》的,比第220窟这幅壁画的成画时间要晚得多。所以,这里一直有个疑问:是谁在莫高窟的墙上留下了与《历代帝王图》这么相像的帝王形象呢?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敦煌莫高窟的这幅帝王画像,帝王所穿的冕服上的十二章纹画得非常清晰和真实。要知道,十二章纹是十二种纹样,代表皇帝的十二种美德。一定是见过十二章纹的纹样或是亲眼见过皇帝的画师,才能画出这么真切细致的画像。

同时,在壁画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唐代官员的形象。他们头戴着不同的官帽,身穿交领大袖的长袍。而唐朝的平民男子一般这样打扮:头上戴一个幞头,身上穿一件圆领长袍,而圆领长袍的样式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颜色有所不同,长短也不同。到后来由于骑马的需要,长袍两边开了叉,我们称之为缺胯袍。普通人在袍下加襕,就叫襕袍。壁画中不同的场合,人物穿着不同的服饰,这也告诉我们,服饰代表着不同的阶层和地位。


观众参观“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 (赖鑫琳摄)

唐代的女装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女性服饰,基本上都能和中原地区唐代墓葬出土的女性服饰一一对应。一般来说,唐代女性身着高腰襦裙,流行小袖短襦配曳地长裙。年轻的女性还会穿竖条纹拼起来的裥裙,非常漂亮。莫高窟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就表现了盛唐时期都督夫人王氏带着她家女儿、侍女一起礼佛的场景。她们头上戴着花饰,身上的服装以及服饰的面料都非常华美。

唐代的衣服到底有多华美?敦煌藏经洞曾经出土了一块唐代的绣花绫。我们知道,绫本来就是用丝线织成非常精美的暗花纹,在这块绫上再用丝线绣了精美的花,这些花绣好后还用金线缝了勾边。在古代,金线是用金子砸成金箔,然后缠在丝线上做成的。所以我们想象一下,用这样的面料做成的衣服,绝对是古代的高级定制服装。

在榆林窟第25窟的壁画中,我们还发现了唐代的一种染织技术,也就是蜡染。在唐代,这种技术叫染缬,就是先用蜡在布上做防染,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去染花纹。史料记载,这项技术是在隋唐之际发明的,但此前一直没有找到实物或图像,直至我们看到榆林窟的这幅壁画后,才知道原来唐代人所穿的蜡染衣服是这样的。

『宋元:民族融合,多元交流』

从公元781年开始,敦煌进入了中唐时期。从中唐一直到元代,敦煌地区由不同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所以,壁画中就展现了不同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这个时期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民族融合,多元交流。

比如,在莫高窟中唐时期的壁画中就有吐蕃赞普的形象。所谓赞普,就是藏王的历代称号,在吐蕃诸王名字中多有这个字头。这位吐蕃赞普的头上戴着高高的红色朝霞冠,穿着大翻领的长袍,长袖至踝。

曾经有一段时间敦煌地区被回鹘占领,因此莫高窟壁画中也留下了回鹘男女贵族的形象。男性贵族头戴高高的桃形冠,圆领窄袖长袍,腰间系着蹀躞带。回鹘族的女供养人头上也戴着一个桃形冠,冠中间画着凤凰,衣领是大翻领,中间绣着凤凰的纹饰。我们可以看到,回鹘族的女性供养人都穿着窄袖,而在她身前身后的汉族女性供养人则都是宽袖,她的袍子不像汉族女性的襦裙那样有宽大的裙摆,但也是非常长的。

在第98窟中还留下了于阗国国王李圣天的供养像。于阗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因为他皈依中原王朝,皇帝赐他李姓,所以这个国王叫李圣天。他的服饰是效仿中原皇帝上朝所穿的冕服,头上有冕旒,身上也有十二章纹,只是做了一些细微的修改。

壁画中还出现了西夏供养人的形象,通过一旁的西夏文榜题,我们得知他们是西夏的武官以及女性家眷。这些西夏武官头戴着民族特色的高冠,圆领窄袖长袍,足蹬黑色的小靴。西夏女性服饰与汉族女性最大的不同就是窄袖。一般来说,西北少数民族的服饰大多是窄袖,因为西北地区风沙大,冬天也很冷,宽袍大袖并不适合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即使是在礼仪场合,她们也都穿着窄袖服装,下面是一条长裙。

公元14世纪左右,敦煌地区一度被元朝统治,所以在莫高窟和榆林窟都留存下元代供养人的形象。我们看到,壁画中元代国师身上搭着云肩,这是元代服饰的一大特点。元代女性头上则戴着高高的罟罟冠。

除了这些不同时期的供养人画像外,莫高窟壁画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物形象。比如,第103窟壁画中绘有各国王子的画像。有的上身赤裸,下着短裙或短裤,赤着双脚,一看就是来自热带地区的王子;有的头戴皮帽,身穿翻领袍,可能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王子;还有的长得高鼻深目,异域风情浓郁。

纵观整个敦煌石窟的壁画,既有汉民族的服饰,也有少数民族的服饰,既有中国人的服饰,也有外国人的服饰,真正显现出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今天,我们研究敦煌石窟中这些精美的古代壁画,探究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古代服饰信息,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人怎样穿衣打扮,而且,我们希望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更现代、更多元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继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敦煌故事。

原标题:《从敦煌壁画看古人怎样穿衣打扮》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来源:作者:武琼芳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