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王艺:东方设计的灵魂在于“物我相生”



王艺 《山系列》

【编者按】日前,“王艺×科美创研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师CMF(色彩、材料、表面工艺)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该中心旨在打造全球汽车CMF设计新高地,推动非遗工艺、传统美学与汽车CMF设计深度融合,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设计领域的话语权。王艺作为当代雕塑艺术家,近年来积极活跃于工业设计领域,致力于非遗工艺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推广,深受业界好评。本期《中国美术报》,特别邀请王艺分享其关于设计的思考。


王艺

中国美术报:“王艺×科美创研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师CMF(色彩、材料、表面工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解决当前中国汽车CMF设计的核心痛点中有何独特之处?

王艺:当前中国汽车CMF设计的核心痛点,在于文化符号运用流于表面,仅停留在浅层移植阶段,同时工艺量产环节存在技术断层。多数设计仅仅是在表面贴附纹样,缺乏对东方美学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转化。

创新中心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闭环生态构建。创新中心采用“研究—转化—量产”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搭建了非遗工艺数据库与CMF材料实验室。借助数字化建模技术,将漆艺、蓝染等非遗工艺的各项参数精准转化为工业标准,为非遗工艺与汽车CMF设计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跨界协作机制。创新中心设立了“匠作驻留计划”,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深度参与汽车研发的全流程之中。以大漆工艺为例,工艺师与工程师合作,共同开发车规级漆料。在耐候性测试过程中,不断调整配方,既成功保留了大漆漆膜温润的质感,又确保其能够在-40℃至80℃的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最后是全球话语重构。创新中心坚决摒弃带有猎奇色彩的视角,转而致力于输出具有可转译性和可复用性的设计范式。例如,将“水墨晕染”这一传统艺术效果转化为金属蚀刻参数,使得供应商能够生产出具有东方意蕴的饰板,让东方美学在全球汽车设计领域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应用。

中国美术报:“非遗工艺与传统美学”被列为深度融合方向,创新中心计划通过哪些具体机制打破行业壁垒?

王艺:打破行业壁垒的关键在于重构协作语言,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编制工艺解构手册,将非遗工艺细致拆解为可量化的指标。以细木镶嵌为例,将其拼花误差标准与汽车内饰件标准相统一,让工匠能够理解“精度”这一概念,而非局限于传统的“公差”表述,从而实现双方在技术标准上的有效对接。二是举办反向工作坊,组织工程师向传承人学习材料哲学。比如,工程师通过了解大漆“阴干”时间与湿度敏感性的关系,从中获得启发,对汽车涂层干燥程序进行仿生优化,提升汽车涂层的质量与性能。三是建立联合专利池,实行知识产权收益共享机制。众多实践案例表明,传统工艺创新完全可以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资产,通过联合专利池的建立,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创新,推动非遗工艺与汽车工业的深度融合。


红旗“国礼”车

中国美术报:在红旗“国礼”车设计中,您提到“山水意象—抽象艺术元素—非遗工艺—工业产品”的闭环。这一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平衡艺术抽象性与汽车量产的技术约束?

王艺: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时空维度的冲突。文人山水所追求的是“可游可居”的慢体验和沉浸感,而汽车内饰需要在当下场景中,让用户在瞬间就能感受到所传达的意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遵循抽象萃取法则。从《溪山行旅图》等经典作品中提取“山势起伏线”等元素,将其转化为仪表台轮廓曲线,并确保曲率半径符合人体工程学倚靠角度,使艺术元素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二是实现技术约束转化。针对大漆在温差条件下伸缩率超标的问题,我们创新性地嵌入纳米陶瓷基材,形成“漆—陶复合结构”。这种结构既保留了大漆层独特的透光性,又通过陶瓷微孔有效缓冲应力,解决了大漆在汽车内饰应用中的技术难题。

平衡艺术抽象性与汽车量产技术约束的本质,在于“以约束激发创造力”。量产要求我们摒弃繁复堆砌的设计方式,转而运用极简线条来承载文化基因,在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的同时,保留艺术设计的精髓。


红旗“国礼”车内饰运用王艺、祁天合作的细木镶嵌作品 《山系列》

中国美术报:您强调“材质本身即语言”(如大漆、细木镶嵌)。在汽车CMF领域,如何选择适配工业生产的非遗工艺?是否存在“不可妥协”的传统技艺底线?

王艺:在汽车CMF领域选择适配工业生产的非遗工艺,需要遵循“三性原则”:一是材料可通约性。例如,蓝染的靛蓝分子结构能够与合成纤维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而刺绣由于线张力离散难以控制,暂时不适合应用于汽车工业生产。二是工艺可标准化。细木镶嵌工艺通过单元模块化设计,能够很好地适配汽车拼件的生产流程,实现规模化生产。三是美学可解码性。所选纹样需要跨越文化语境,被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所理解和接受。例如,“水纹”意象经过流体动力学模拟验证,在全球用户中具有较高的认知相似度。在非遗工艺与汽车工业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可妥协”的传统技艺底线,那就是“材质的神性”。以大漆为例,必须保留天然漆酚的活性,机械研磨会破坏其分子链结构,进而影响漆器的“呼吸感”,因此我们坚持采用手工工序,确保大漆工艺的独特魅力得以传承。

中国美术报:您主张“以工业制造保护非遗”,但工业标准化与手工独特性常被视为相互矛盾。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艺:这种质疑源于将工业标准化与手工独特性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我们的实践充分证明,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标准化能够提升手工艺的价值。以汾酒“巨匠”礼盒为例,其中的非遗螺钿镶嵌工艺通过3D扫描技术建立了“镶嵌误差补偿算法”。在算法系统的辅助下,工匠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纹样创意上,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另一方面,工业制造能够反哺非遗传承。例如,汽车内饰大漆部件的量产收益,会拿出一部分投入到濒危工艺的保护研究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成功恢复了一些断代技艺,实现了“以工业规模养活手工艺深度”的目标。当非遗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摆件扩展到量产级汽车时,传承人的收入来源不再局限于旅游纪念品市场,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美术报:您认为“东方设计”的核心精神和独特性是什么?

王艺:东方设计的灵魂在于“物我相生”的宇宙观。与西方现代主义强调“人征服物”的理念不同,东方设计追求“物与人共生”。

具体到汽车CMF设计领域,东方设计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空间哲学方面,西方设计注重分区效率,例如驾驶舱人机界面采用隔离设计,追求功能区域的清晰划分。而东方设计则致力于营造“行望居游”的移动山水意境,将挡把设计成如石般的造型,出风口则引涧溪意象,使功能件成为意境的载体,让用户在驾驶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在材料伦理方面,西方设计追求“零伤痕”的工业品标准,强调产品的完美无瑕。而东方设计则允许非遗工艺项目(如竹编)的接缝处微露手工痕迹,让用户能够感知到“匠作温度”,体会到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

中国美术报:您认为年轻设计师最应坚守的理念是什么?

王艺:“做龙卷风中心的静观者”。在传统与科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唯有扎根于文化内核,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特的视角。就像我在红旗“国礼”车内饰设计中,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观摩凝视宋画,让山水气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肌肉记忆,最终提炼出适合中国人文意的曲线表达方式。真正的创新并非在风眼之外盲目追逐碎片化的潮流,而是在风暴中心凝练属于这个时代的东方精气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王密林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