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到都市:锦江炉霍携手铺就唐卡“破圈”之路

7月24日,更确志玛在工作室专注绘制唐卡时,回忆起首次在四川成都参展的经历,语气里仍带着雀跃。她说:“当时第一幅作品卖出5000元,那份认可给了我很大底气,点亮了我的职业道路。”

这幅初出茅庐的唐卡,为何能赢得市场青睐?答案,藏在成都锦江区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携手搭建的“桥梁”里。


更确志玛来自炉霍县职教中心。这所开设了唐卡班与裁缝班的职业学校,早把组织学员去成都参展当成了“必修课”。

“锦江为我们搭建起开阔眼界、对接市场的固定渠道。”炉霍县职教中心校长向巴登真介绍,从组织学员赴成都参展,到在第三大街美术馆建起实训基地,再到推动郎卡杰唐卡走进高校、社区,5000元的成交价,首先源于“被看见”的机遇。

实训基地展出过15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都来自炉霍县职教中心唐卡班二年级的同学们。更确志玛的唐卡处女作品正是在这里被藏家发现。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接待超1.2万人次参观,成了唐卡“破圈”的重要阵地之一。“以前觉得唐卡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现在社区展厅就能近距离看,自然愿意为这份美买单。”一位收藏者说。

而在炉霍县职教中心二楼的专属展厅里,学生们的作品更是摆得满满当当。除了传统唐卡,更有不少突破固有形态的创新之作——从黑神话悟空到素描哪吒,再到独具巧思的石头画,令人耳目一新。

“出去交流多了,学生们脑子活了。”炉霍县职教中心美术老师甲他泽仁说,“既主动推介了自己的作品,也学会了汲取他人长处,思维一打开,拿唐卡的本事做底子,啥新鲜花样都能创出来。”

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让唐卡跳出了固有框架。正如锦江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董亚伟所说:“要让古老技艺接上时代地气。”


从展览展示到体验互动再到销售,通过搭建全链条服务,锦江区和炉霍县的手越握越紧。郎卡杰唐卡进入成都大学等院校,锦江区实训体验基地打造“郎卡杰唐卡常设展”,唐卡特色体验课更成了锦江文化新品牌。“我们每次来这里交流,都有许多家长带小朋友来体验,热闹得很。”甲他泽仁说。

数据印证了这套模式的有效性:通过展销炉霍县唐卡职业技术学校师生的画作、文创产品,带动10余人就业,实现收入近30万元。

“以前总觉得唐卡是藏在深山中的技艺,现在知道它能走进这么多人的生活。”已经毕业开起了自己工作室的贡秋卓玛说。而望着教室里认真临摹的学生们,向巴登真眼里满是期待:“锦江的桥越搭越宽,我们的唐卡之路也越走越亮。”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 杨孟双)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