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摄影 雷远东
《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是几千年来民众在中华大地上生存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民众的价值观与理想追求。
7月24日下午2:30,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在成都阿来书房举行题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从〈哪吒2〉说起》的讲座,郑土有从民间文学面临的传承困境、民间文学类非遗该如何保护、创新等角度进行了分享。
郑土有
讲座结束后,四位青年传习志愿者向郑土有提问。
民间文学在进行影视改编时,为了获得市场认可,会做一些颠覆性改编,这也可能会导致原著内核被稀释。应该如何界定“合理创新”和“过度解构”,这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严淑娴所关注的问题。
传习志愿者 严淑娴
郑土有将民间文学类非遗区分为“保护”和“创新”两个角度,“作为创新,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不受限的,它可以信马由缰,哪部分需要你就处理哪部分,然后根据你的理念来进行创作。”郑土有以《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为例,向传习志愿者进行解答,“大胆去想象、创新,把思路打开,我们不能把思维固化,最后被套住。当然创新的作品必须是传播正能量的。而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我们一定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如今,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民间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但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孙思淼却担忧,技术成本可能拉大城乡传承差距。她向郑土有请教,如何看待技术手段在非遗保护中的普惠性应用,以及是否有低成本落地方案。
传习志愿者 孙思淼
“你看《哪吒2》,它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才能完成,但完成以后,它的传播,是不受城乡限制的,数字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郑土有将重点放在了传播形式和效果上面。“身在农村的传承人,有一些年纪稍大,但年轻人会用的东西,他们都会学,比如贵州的侗族大歌,当地人就会利用短视频优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而这些成本不高、传播较广的方式,在郑土有看来都是不错的手段。
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如今,不少传统文学利用动漫或游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四川传媒学院学生罗一茜向郑土有请教,除了“艺术化改编’”,还有哪些措施能直接激励年轻人投身原生态传承?
传习志愿者 罗一茜
“像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还是能够吸引一部分人,但数字技术应该会成为民间文学传播的主流。”郑土有回答,“用创新的方式,将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给更多人,让他们了解,非常重要。”先让年轻人知道民间文学类非遗“是什么”,再吸引他们去进行深入了解。“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数字技术进行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是吸引我们年轻人了解非遗、理解非遗、热爱非遗的有效途径。”郑土有说。
传统民间故事的影视化并不少见,但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能避免民间文学的同质化,又能突出叙事的独特性?这是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侯俊宇提出的问题。
传习志愿者 侯俊宇
郑土有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重点是制作团队要花功夫去深入了解作品。“民间文学流传于口耳之间,同一个作品往往有许多异文,并不是像作家文学有固定的文本。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个作品作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发现哪些地方是你感兴趣的,你可以突破;每个人理解不同,感兴趣的点不一样,就能避免同质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