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初恋、洛阳暧昧、郑州诀别:李商隐的爱情故事比诗还戳泪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暑期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拨开晚唐诗坛的朦胧烟雨,追寻李商隐——这位被赞誉为“自有仙才自不知”的天才诗人。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政治抒情、咏物、爱情、应酬唱和等多个领域 ,为后世留下诸多经典之作。


提起李商隐,总绕不开“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迷惘,或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炽热。这位晚唐最擅长“藏”的诗人,把半生的悲欢都藏进了典故里,却唯独对一片土地敞开心扉——那就是河南。

他是唐诗江湖里的“谜语大师”,一首《无题》能让后世猜上千年。可写起河南的桐花与菊花,却直白得像邻家兄长;他一生都在牛李党争中夹缝求生,辗转大半个中国,却总在诗里念叨 “故园望断欲何如”,把河南称作“吾土”。那些刻在他生命里的印记:少年时偷摘的石榴、中年时拜谒的古陵、晚年时回望的河岸,全在河南的版图上。

仕途之路:青蝇点璧,壮志难酬

李商隐的仕途,是一场贯穿始终的困顿跋涉。

幼年失怙,生计维艰

生于式微贵族之家,十岁左右,父亲李嗣积劳病逝于浙东幕府任上。

随母扶柩归乡(郑州)守孝,家道骤落,身为长子,只得“佣书贩舂”,靠抄写文书、舂米维持生计。少年艰辛,早尝人世凉薄。

科举蹭蹬,五试方第

虽有文名早著,得令狐楚赏识并亲授章奏之学,然寒门入仕,谈何容易。

大和四年(830)、七年(833)、九年(835),三试不第。落第的苦闷与愤懑,化作对科场积弊的控诉:“岂意闻周铎,翻然慕舜韶”,“敢共颓波远,因之内火烧”(《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

开成二年(837),第五次应试,幸得令狐绹(令狐楚子)向主考官高锴引荐,方得登进士第,时年已二十五岁。相比少年得意的才子,他的科举之路漫长而坎坷。

深陷党争,进退维谷

高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并娶其女王晏媄。这一选择,成为其一生悲剧的关键转折。

晚唐牛(僧孺、李宗闵)李(德裕、郑覃)党争酷烈。李商隐早年受牛党核心令狐楚父子深恩,被视为牛党中人;娶李党王茂元之女,则被牛党视为“背恩”,为李党所疑忌。从此“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开成三年(838),吏部授官试复审中,因党争牵连被除名。虽次年再试得官(弘农县尉),又因同情囚犯触怒上司孙简,愤而辞官。

会昌二年(842)得秘书省正字职,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旋即被迫离职。

此后十余年,辗转于各地幕府(桂州郑亚幕、徐州卢弘止幕、梓州柳仲郢幕),依人作嫁,寄人篱下。短暂安稳(如徐州时期)旋即因幕主去世(卢弘止)而终结。

大中五年(851)妻子王氏病逝,更添凄凉。大中十二年(858),体弱多病的李商隐辞去盐铁推官之职,黯然归乡,不久病逝,年仅四十六岁。“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柳枝五首·其五》),道尽其仕途失意、人生孤寂的悲凉。

情感之路:情深不寿,聚散成殇

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亦如他的诗般缠绵悱恻,却总难圆满。

柳枝:擦肩而过的初恋

洛阳时期,堂兄李让山吟诵其《燕台诗》,引邻家少女柳枝倾慕,断带邀诗,情愫暗生。相约上巳,李商隐却因友人窃装先行赴京而爽约。半年后,柳枝被东诸侯强纳为妾。

李商隐闻之伤怀,作《柳枝五首》题其旧居壁:“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诗中充满惋惜与惆怅一段纯真情缘,未及绽放便已凋零。

宋华阳:玉阳山中的禁忌之恋

大和九年(835)落第后,于济源玉阳山学道。与随公主修道之侍女宋华阳相恋,月下幽会于灵都观畔。

宋华阳怀孕,李商隐被逐下山,宋华阳遣返深宫。“偷桃窃药事难兼”(《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道出这段仙凡之恋的艰难与无果。

《无题》(系列之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是李商隐对与宋华阳在道观中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两人虽不能像彩凤一样双飞,但心灵相通,然而美好时光短暂,李商隐因要应官不得不离开。

王晏媄:情深似海,却阴阳永隔

进士及第后,与王茂元幼女王晏媄相识相恋,结为夫妇。两人情意深笃,李商隐写下《赠荷花》等诗,以荷喻情。

《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用荷花的花叶关系来暗喻自己与妻子的关系。就如同荷叶与荷花一般,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与妻子在生活中相互陪伴、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雨绵绵,爱妻王氏远在长安,自己却独自艰难地在巴蜀漂泊。暗自在心中表达了归期不定的无奈和歉意。“巴山夜雨”和“秋池水涨”的景象,让李商隐倍感孤独和凄凉。不禁回想起和妻子在家中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话的场景,可此时的自己却寂寞孤独的在“巴山夜雨”中苦苦思念妻子。


生死诀别:大中五年(851),操劳成疾的王晏媄于李商隐远在徐州时病重,为免丈夫担忧,家书未提一字。待李商隐日夜兼程归家,爱妻已逝,天人永隔。未及最后一面,成为李商隐毕生无法释怀的痛。

《房中曲》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李商隐为见妻子最后一面,罢官归京,但最终是晚了一步,房中唯有妻子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这首诗中,他从庭院中的蔷薇写起,以景衬情,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从枕、簟等室内物品联想到妻子,睹物思人,悲痛万分。还回忆起前年春天妻子已面露悲辛之态,而自己却未察觉,悔恨莫及。王氏早逝(约28岁),此后他终身未娶,在孤独忧郁中度尽残年。

绝笔《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

大中十二年(858),预感大限将至的李商隐辞官归乡(郑州)。睹物思人,面对亡妻遗物锦瑟,万千愁绪奔涌心头,提笔写下生命的绝唱: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以其极致的朦胧与深邃的感伤,为李商隐“怅惘又遗憾”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永恒的问号与叹号。

在党争的惊涛中沉浮,在仕途的荆棘里蹒跚,在情感的缺憾中煎熬——这位晚唐诗坛最璀璨也最忧伤的星辰,终在盛年黯然陨落,留下无数“独恨无人作郑笺”的瑰丽诗篇,诉说着一个天才在时代夹缝中的无尽悲凉。

他的一生,浸透了晚唐的秋意与怅惘。 胸藏锦绣,志在凌云,却深陷牛李党争的漩涡,才华如明珠蒙尘,青蝇点璧,空怀济世之志,终在宦海中辗转沉浮,郁郁难伸。

情感的弦音同样悲怆,爱妻早逝的蚀骨之痛,聚少离多的飘零之苦,使得他生命的长卷上,常常只余夜雨孤灯的凄清剪影。


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炽热与执着,映照出的,却是现实中秋扇见捐般的孤寂与凉薄。才情惊世,命运弄人——这便是李商隐留给后世一声悠长叹息的人生注脚。

李商隐在河南的足迹

荥阳故里:老宅的桐花与书声

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如今的李商隐故里景区里,复原的唐代院落还保留着他少年时的模样:西厢房的书案上摊着《左传》,墨迹未干的纸上写着他10岁时为父守孝的句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

每到清明,总有游人在老宅的石榴树下驻足,因为李商隐曾在这里写下“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那些饱满的石榴籽,多像他藏在诗里的心事:26岁那年,他在荥阳与初恋柳枝姑娘相遇,却因赴京赶考错过缘分,后来在《柳枝五首》里,他用“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的隐喻,藏起了一生的遗憾。

洛阳龙门:石窟佛前的怅惘

38岁那年,他在洛阳担任太学博士,常与友人夜游龙门,伊河的船灯映着石窟的佛龛,他写下“石楼闲上望晴空,塔势如涌出”的句子,字里行间却藏着“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无力。


如今在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前,还能找到他诗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辛夷花。他在洛阳写下的《无题》系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至今仍让龙门的月色多了几分缠绵。

郑州管城:离别的驿站与诗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郑州管城区的古管城驿站遗址,曾见证李商隐最痛的离别。40岁那年,他在此与病重的妻子王氏分别,奔赴四川任职,却没想到这竟是永诀。在管城的驿馆里,他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蚕丝比作相思,把烛泪化作离愁,那些难以言说的悲痛,都藏进了春蚕与蜡炬的意象里。

如今的郑州商城遗址公园里,仿唐的驿亭立在夯土城墙边,常有情侣在此诵读《无题》。当地人说,每到暮春,驿亭周围的牡丹开得格外盛,像极了李商隐诗里“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的模样——那是他写给妻子的诗,如今成了管城最浪漫的注脚。

巩义邙山:埋骨的秋草与诗名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巩义邙山的秋草又黄了,李商隐的墓就藏在这片坡地上。46岁客死他乡后,他被归葬于祖籍巩义,与杜甫的墓遥遥相望。墓前的石碑刻着“唐工部员外郎李商隐之墓”,前来凭吊的人总会发现,碑座上总放着新鲜的野菊——因为他曾写“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说菊花是“此花开尽更无花”。


开封:校书郎的书斋与菊香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开封铁塔下的繁塔街,曾是李商隐 30 岁时任职的秘书省所在地。那时的开封叫汴州,作为晚唐的陪都,这里的官署里藏着他短暂的安稳时光。在秘书省的书斋里,他负责校勘典籍,案头堆着《文选》与《汉书》,窗外的菊花年年盛开,于是有了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的咏菊名句。

许昌:灞陵桥边的离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怅惘,不只留在郑州管城的驿站。许昌灞陵桥的古柏下,藏着李商隐更痛的离别。35岁那年,他在此送别被贬的好友令狐绹,桥下的流水呜咽如泣,他写下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用陂塘边的桃花暗喻友人的才华与困境。

当荥阳的桐花又落满青瓦,洛阳的伊河再映明月,那个写尽 “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诗人,早已把大半生的足迹,绣在了河南的山河图卷上。

站在李商隐的诗里回望河南,才懂这片土地为何能孕育出如此细腻的灵魂:荥阳的桐花教会他意象的纯粹,洛阳的佛龛赋予他哲思的深邃,郑州的驿站让他体会离别的重量。他的诗之所以穿越千年依旧动人,正因他把中原大地的烟火气、山河魂,都揉进了平仄里。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句诗?

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吧

综合自:百度百科、搜狐网、河南文旅、视觉中国等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