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托起双井地铁旁的歌舞剧院,高配剧场可容纳千人观演

从地铁双井站西南口出来,可以看到一大片正在紧张施工的工地现场,虽有围挡,但造型独特的建筑大框架已冲出地面,雏形显现,这就是北京歌舞剧院项目。

紧挨着北京最繁忙的地铁站,地基坑距地铁隧道不到6米,广渠路排水方涵穿行而过,还要保证建筑未来足够隔音,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通过全新的设计工艺,267个支座如同“弹簧”,将整个“艺术之舟”建筑结构用“悬浮”的方式托起,目前剧场舞台轮廓已现,上方的格栅层和马道层正在加紧施工。一年多后,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将以全新的面貌正式亮相。

不仅是双井桥畔的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再加上城南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杂技艺术中心、服务戏曲演出的京南艺术中心,北京整个演出市场的城市布局将更加平衡与多元,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将有更多大型平台支撑。


北京歌舞剧院项目效果图。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百人剧团需要一方自己的演出舞台

说起北京歌剧舞剧院,老一辈北京人不少还记得它的曾用名“北京歌舞团”,上世纪70年代成立,双井就是剧团的大本营,舞剧团、歌剧团、音乐剧团的演员,都在这里排练创作,一部又一部歌舞佳作在这里诞生。

从早期的大型舞剧《丝路长城》《圆明园》,到近几年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破冰》、音乐剧《在远方》《基督山伯爵》中文版等,40多年来,北京歌剧舞剧院成为北京地区文艺创作的常青藤。

“北京歌舞剧院的演职人员有200多人,原来的剧院没有演出的舞台,这些经典的作品问世后,经常只能租场地演出。”北京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来的剧院只有排练厅,场地设施也相对老旧。为了解决演出场地,让演职人员有一方自己的舞台,2022年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原址重建得到了批准。

地铁边上建剧院,独特设计降噪减震

项目处于地铁保护区内,北京歌舞剧院项目于2023年5月底开始大规模施工。

在双井这样的城市交通核心地段,原址重建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北京演艺集团北歌项目负责人常晶磊介绍,由于紧邻地铁,项目主基坑距离地铁隧道只有5.9米,广渠路排水方涵穿行而过,使得建设用地面积由原来的6800平方米缩减到4300平方米,再加上周边环境复杂,给建筑设计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铁列车经过时震动噪音最大达80.9分贝,这相当于重型卡车紧贴耳边驶过,而剧场演出要求的噪音上限为35分贝,这比图书馆翻书声还要轻,比人们睡觉时要求的入眠噪音标准还要低10分贝。为了避免地铁震动和噪音对演出视听效果的影响,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建设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工艺,底部通过267个支座将整个建筑结构托起,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这是把建筑建在了“弹簧”上,此种建筑设计,既能抵消地铁震动和噪音,又能保障建筑安全,为今后观众欣赏演出以及院团的日常排练都提供了良好氛围。

高配音舞类剧场,可容纳上千人观演

“就那么巴掌大的地儿,如何建出专业级的剧场,好奇将来的成品。”“小点更好,看得清楚。”……北京歌舞剧院项目自建设以来,就广受市民关注,城区家门口这一处艺术殿堂成了热点讨论话题。

经过重建的北京歌舞剧院项目,确实值得被期待。从设计之初,新剧院就寄托着美好的寓意,“艺术之舟”外观将承载着艺术梦想扬帆起航,有望成为东三环南部的演艺新地标。


东三环旁的“艺术之舟”即将起航。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据介绍,建成后的北京歌舞剧院项目配置比较高端,将设1100座的专业音舞类中型剧场、410座的综合性开放式小型剧场、5个排练厅以及管理保障用房、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库等多功能区域,为北京歌剧舞剧院和北京民族乐团提供专业演出场所和日常排练场所,同时为来京的国内外表演团体提供艺术舞台。

家门口看演出,多处大中型剧场崛起

随着北京演艺之都的建设,散落全城的剧院,正持续织密北京市民的文化空间。京南的中国杂技艺术中心、京南艺术中心,京东的‌北京艺术中心、台湖剧场等,陆续将各类多元化的精彩演出,搬到了北京市民家门口。

在大兴经济开发区春和路上,京南艺术中心正拔地而起,融合了老北京坡屋顶、四合院、影壁墙等多种元素,兼具了传统韵味与时代特征。该剧场包括一个1100座的戏曲类中剧场、一个600座的曲艺类小剧场和一个400座的综合性小剧场。京南艺术中心的落成,将有力补充北京南部地区的演艺中心功能,提升该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推动南部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不久前,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建设项目迎来关键时刻,外幕墙顺利封围,并进入装饰装修阶段。作为北京第一座专业大型杂技剧场,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将建设1950座的大型综合剧场、800座的剧场、300座的多功能合成小剧场、合成排演厅以及舞美制作中心,预计2027年完成交付。作为兼具国际化、多元化、创新性演出内容的北京地区第一座专业大型杂技剧场,建成后,将推动文化消费再升级。

自从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北京艺术中心凭借独特定位、优质资源的叠加效应,迅速崛起为“演艺之都”在北京东部的亮眼风景。城市副中心的演艺事业由此被大力拉动,连台好戏、名家大团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空降”。

歌舞剧院计划明年竣工,双井有了演艺地标

未来,北京的文化演出场地会越来越多,不光是类似北京歌舞剧院项目这样的大型新兴演出场所,小剧场也在遍地开花。仅仅2025年,全市累计认定的演艺新空间预计就不少于100家,全年举办戏曲、话剧、音乐会等各类演艺活动将达到4万场。

然而,促进演艺市场繁荣,仅有高水准的场所并不够,硬件上来了,软件也要跟上。今年北京市研究出台了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从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艺新空间、精品演出、演艺企业4个方向支持演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办法积极支持各类优秀剧目在京演出,鼓励国内外精品剧目在京首演或开展驻场演出。对于演出场次多、观众吸引力强的精品演出,经综合评定,择优予以最高50万元支持;对于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效益突出的驻场演出剧目,择优予以最高100万元支持。此外,以精品创作为核心任务,聚焦选题、排练、演出等创作关键环节,逐步推出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机制等,全链条扶持着精品艺术生产。

明年与后年是重要节点,在北京看一场大型精品演出,地点的选择会进一步丰富,不用再扎堆往中心城区去。但对东三环双井乃至周边地区的北京市民来说,惊喜会更加直接,毕竟这个地区一直没有高级别的演出场所,按计划将在2026年竣工重启的北京歌舞剧院项目,作为演艺新地标,将有望拉动大批本地社区的文化消费。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