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马步、举狮头、过金桥……每天傍晚7时许,在百色市那坡县龙合镇醒狮文化基地,锣鼓声准时响起,醒狮队的队员们踩着鼓点不停变换着动作,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近年来,龙合醒狮从一项仅仅流传于本土的民俗,一步步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得殊荣,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步成为那坡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龙合醒狮亮相中越边民新春大联欢舞台。凌才炜 摄
锲而不舍,传承弘扬醒狮文化
谈起龙合醒狮,覃绍刊是这项非遗技艺不得不提的代表性人物。龙合醒狮历史悠久,群众参与度高,土生土长的覃绍刊从小耳濡目染,对醒狮有着浓厚的兴趣。“醒狮在我们家乡有上百年的历史,我从小就喜欢看老一辈表演,觉得特别威风。我从10岁就开始练习醒狮技艺,每一次舞动瑞狮,都让我感到很骄傲,很快乐。”自幼在梅花桩的方寸之间辗转腾挪,今年31岁的覃绍刊逐渐挑起年轻一代传承醒狮的“大梁”。
龙合镇醒狮文化源起于纪念东汉军事家马援将军,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后面逐渐演化为当地群众在节庆助兴、祈求平安吉祥的民俗活动,是当地“五月五”花炮节的重头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练好醒狮并不容易,一个技术动作要练上成百上千次,手脚磨出老茧,摔倒受伤是家常便饭。”覃绍刊表示,尽管训练很辛苦,但他从未放弃,“刚开始我只是比较感兴趣,后来越来越喜欢,就放不下了。”
经历了无数次跌倒与爬起,覃绍刊也得到了成长与蜕变。“每完成一个新动作,我都感到很开心、很满足。真正把醒狮学好,不仅要热爱醒狮,还要有传承醒狮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更要吃苦耐劳!”覃绍刊说。在老一辈的悉心教导下,他日渐掌握了龙合醒狮的表演精髓和器乐打击技巧,并立志将这一门传统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2010年,覃绍刊从老前辈手里接过衣钵,带领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共有12名队员的龙合醒狮队,传承和带动更多人,一代代将龙合醒狮技艺发扬光大。
龙合镇开展醒狮文化进校园活动。凌才炜 摄
粤桂协作,让龙合醒狮“舞”出国门
在那坡县城和周边乡镇,每逢春节、广西三月三和开业庆典、婚庆乔迁等喜庆的日子,就会请来当地的醒狮队伍表演助兴。近年来,在那坡县中越边民大联欢、“畅游边关·平孟嘉年华”民俗活动、“广西三月三·那坡风流街”等重大活动中,都活跃着龙合醒狮队的身影。但覃绍刊认为,龙合醒狮若只存在于那坡,不被外人所识,也会变得黯淡无光。他下定决心:要把龙合醒狮发扬光大,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欣赏到龙合醒狮表演。
凭着过硬的本领,抓住粤桂协作的平台和机遇,2024年10月,龙合醒狮队与深圳恭和比麟堂龙狮队联合参加马来西亚第十三届槟城国际舞狮高桩邀请赛及BW杯中马高桩舞狮精英赛,从37支国际龙狮强队中脱颖而出,分别取得第二名和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成功打响龙合醒狮队知名度,推动了龙合醒狮文化走出国门。
这次国际舞台上的公开亮相,对于龙合醒狮队而言是一个转折点。“第一次踏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各地的精英龙狮队同台竞技,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努力宣传弘扬好中国醒狮文化。”覃绍刊表示。
有了粤桂协作的助力,龙合醒狮团队如虎添翼,逐渐走上职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以醒狮文化交流合作为纽带,龙合镇与深圳恭和比麟堂、广东恭和文创有限公司形成项目合作,于2024年成立了恭和比麟堂那坡分馆,在原有的龙合醒狮队基础上整合组建一支新的醒狮队伍,称为石马醒狮队,现有队员16人,核心骨干6人,已发展成为专业性醒狮表演团体,每年应邀到各地商演,均获得广泛好评。
“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技艺,人才储备是基础。”那坡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黄享珣介绍,今年3月,龙合醒狮文化基地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免费开展舞龙舞狮课程培训,有舞龙舞狮专家、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授课,对考核合格者发合格证书。
覃绍刊教孩子们学习醒狮基本功扎马步。凌才炜 摄
传承创新,走出“醒狮+”破圈之路
“锣鼓一响,镇里就热闹。我们第一晚培训班有10多人在练习,不少家长现场报名,也希望让孩子来学习醒狮技艺,第二晚就增加了近20人。”覃绍刊介绍,今年暑期龙合醒狮培训班免费开班授课得到乡亲们的支持,孩子们大都从小听锣鼓声、看醒狮长大,对打鼓、醒狮都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如今,醒狮队的队员小至一年级,大至三十余岁青壮年,龙合镇的醒狮队伍正不断壮大。
“龙合醒狮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我们在重视文化传承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把‘我有什么’变成‘我凭什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黄享珣表示,近年来,那坡县从政府重视、社会响应、传承人三方面发力,以“醒狮+”引领创新促发展,将醒狮文化与时代、产业及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激发传承活力,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非遗传承的“破圈”之路。
龙狮文创产品代工加工生产车间正是那坡县以“醒狮+市场”为抓手,推动龙合醒狮走出去作出的创新尝试。龙合醒狮文化基地与广东恭和文创有限公司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由公司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再经由本地招聘工作人员进行精加工和组装后,最终成品将在两地进行销售。车间主要生产醒狮头、小狮挂件、文创积木、特色书签等系列产品,预计可直接创造60个就业岗位,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醒狮的传承既要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我们在抖音发布我们训练和参加各种活动的视频,以吸引更多人关注。”覃绍刊说。“醒狮+时代”为龙合醒狮闯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新路。通过粤桂协助对口帮扶,龙合醒狮先后登上全国乃至国际舞台,随着队伍逐渐壮大,技艺日趋精湛,每年承接庆典、婚庆表演等活动日益增多,也让龙合醒狮真正贴近新时代发展的节拍,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幼儿园的孩子们参观龙狮文创产品代工加工生产车间。凌才炜 摄
“非遗+教育”则搭建起龙合醒狮的传承基石。2025年6月,龙合镇 “广西外国语学院龙狮运动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依托高校资源优势,系统开展舞狮技艺教学和文化推广等工作。同时,通过粤桂协作衔接资金支持,龙合醒狮文化基地联合学校、社区开展公益培训,开展“非遗进校园”“醒狮研学游”等项目,在当地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醒狮特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逐步拓展醒狮学习,让醒狮技艺从“娃娃抓起”,为发展壮大醒狮传承队伍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龙合醒狮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立足龙合醒狮文化优势,借助粤桂协作平台,打造‘醒狮+’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进一步擦亮龙合醒狮文化名片,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黄享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