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文物医生 淬炼



任俊锋 受访者供图


杜少飞 大赛组委会供图


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现场。大赛组委会供图


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现场。大赛组委会供图

  
编者按
擦去历史的尘埃让文物“重生”

  当一件破损的瓷器“破镜重圆”,泛着细腻温润的光泽;当深埋于泥土中的青铜器“扫去”尘埃,展露出“吉金”的光彩;当薄如蝉翼的残缺古画,经过修复重现昔日光华……如今,人们在博物馆邂逅无数精美而独特的文物时,其背后总少不了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文物修复师。
  7月6日,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落下帷幕。本次赛事共设6个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293名选手展开了激烈角逐。四川参赛选手表现优异,11人分别斩获一、二、三等奖,更摘下金属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两个项目的一等奖。
  在漫长的岁月中,文物修复师如何与时间赛跑,用巧手弥补历史的裂痕,用匠心拼出文明的脉络?今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大国工匠·文物医生——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四川修复师巡礼”系列策划,聚焦四川11位文物修复师,书写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将文物修复技艺与传统匠心传承的故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金属文物修复师任俊锋
从国宝文物到家中玩具 守护文明的生命线

  人病了看医生,通过治疗得以康复;文物“病”了照样要看医生,通过前沿的文物修复技术恢复其本来样貌。文物修复师们正在用毛刷、镊子和更精密的仪器守护着文明的生命线。
  7月初,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泸州决出胜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任俊锋在比赛中面对的是一件汉代青铜方壶,最终他以精湛的技术斩获了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

15年深耕文物“手术台”

  任俊锋从小就痴迷手工,动手能力极强。他是“80后”,小的时候没有丰富的玩具,他就自己动手做,小到陀螺大到推车。
  长大后,喜爱传统文化的任俊锋立志要进入文物修复行业。2010年,他师从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如今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15年。任俊锋说,刚入行那几年不比现在,文物修复主要还是纯靠手。“尤其是面对不同的器物,有些工具不通用,你就需要制作更合适更称手的工具。”正是这种日复一日,让任俊锋练就了一身本领。于他而言,文物修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既要磨技艺,更要磨耐性。
  许多著名的考古遗址现场都有任俊锋的身影。2020年初,他参与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保护清理各类出水文物5000余件/套,如期完成汛期前的文物保护任务。此后不久,三星堆3-8号祭祀坑考古发掘拉开帷幕,任俊锋又迅速投入到三星堆发掘一线,一待就是三年。
  尤其在5号坑内,有一批极其珍贵且脆弱的金饰、象牙雕件、玉石器及炭泥化纺织物,任俊锋在操作空间不足1平方米的苛刻条件下,成功将3平方米还多的遗迹层整体切割搬迁到实验室,为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保驾护航。
  不仅要有经验,也要懂前沿科技。任俊锋介绍,虽然行业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面对文物,与医生做手术大同小异。他解释,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每一次“手术”时他都希望尽力做到零出错。

他是家里的“手工超人”

  文物修复的比赛对任俊锋而言其实和真正工作中的修复并无不同,只是在比赛中规定了时间,修复的时候容错率更低,需要更专注去完成。他认为,比赛不仅是对自己技能的一次检验,也能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助力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青年文物修复人才的选拔。
  作为优秀的文物修复师,任俊锋在工作之外,也是家人朋友中的修理高手。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孩子而言,世界上就没有爸爸不会“修”的东西。
  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大家都默认他“手艺”高超。“以前有句话说,做文物修复的,家里可能就没有一个新物件,因为什么坏了都能修修补补继续用。”任俊锋直言,文物修复师大多对手工满怀热情,也善于琢磨,因此才会给身边的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杜少飞
与时间赛跑 让书画文物焕发新生

  手握一把刷子,细心地将修复材料均匀浸润到每一丝纤维中,不放过一处细微之处……回忆起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比赛时的场景,四川博物院书画修复师杜少飞的记忆已不甚清晰,因为当时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手下的一幅清代水墨山水画中,只记得当时又热又湿的环境,在此前的书画修复中从未遇到过。
  但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文物修复技艺,在这场“巅峰对决”中,杜少飞拿下了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一等奖。赛后不久,在四川博物院的文保中心,杜少飞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说起了自己长达16年的修复生涯。

修复的书画古籍数不胜数

  书画作品,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文物中一个特别的类别。而书画修复工序繁多,最重要的是“洗、揭、补、全”四道工序,每一道大工序又包含数十道小工序,工序复杂,周期漫长。在过去的16年岁月中,经过杜少飞手下焕发“新生”的古书画、古籍数不胜数。
  2009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书画修复与装裱专业的杜少飞,进入四川博物院从事书画修复工作。“我上大一的时候,刚好我们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毕业,我去看了他们的毕业展。”而这场展览就像一颗种子般,在杜少飞的心中播下了关于书画修复的兴趣,并引导他在数年后走向了这条道路。
  杜少飞回忆,初接触这一行时特别大胆,“什么材料都敢用,多大的刷子都敢使”,但基本功不牢固,修复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如今,杜少飞常说,当自己一走进文物修复室面对文物时,精神就开始高度紧张,干什么都小心翼翼,脑中的弦始终绷得很紧。
  作为文物修复师,杜少飞一天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件文物,每一件都不同,且每一件的“病症”也不同,需要针对每一件文物做不同的修复实施方案。即便如此,文物在修复过程中还是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个行业学无止境,谁都不敢拍着胸脯说我学到头了。”杜少飞说。

16年修复岁月弹指一挥间

  跨出大学校门后,杜少飞就扎根在了四川博物院中,一晃眼,16年就过去了。倏忽之间,他也从修复专业的“萌新”,成为了资深的书画文物修复师。
  在杜少飞看来,许多技艺和能力都能后天学习,可责任心更为重要。“即使学会了技术,却没有责任心的话,在文物修复的时候投机取巧,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觉得,责任心是更难培养的。”杜少飞还提到,在修复室干活儿时,多的时候有七八个人,但凳子只有三把,站着是常态,对于体力、精力、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没几个人受得了。“如果没有热爱,只是把这当成一份工作的话,会觉得很煎熬的。”
  16年的岁月,在面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书画文物时,也许真的是弹指一挥间。现场,当记者问起他如何度过这漫长的职业生涯时,他微微一笑。“我的回答是,这个东西是越做越难,越做问题越多,不知不觉就走到现在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24日 09: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