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云 受访者供图
黄维勤 大赛组委会供图
刘明忠 受访者供图
木作文物修复师毛云
用二十个夜晚挑灯备赛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在木作文物修复师指尖下,木材的生命被再次延续,文物中蕴含的“古建记忆”正在被重新解读。
“干了一辈子的事情得到了认可,对我来说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案台前,来自四川的毛云在一众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凭借自己多年打磨出的精湛技艺,在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中夺得二等奖。赛后,回顾当时的比赛,57岁的毛云透露,他曾花了20个夜晚挑灯夜战。
木材出裂纹后化险为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量材致用、因工择器,是木匠之“道”。在热火朝天的木作赛场,路人眼里的“怪物件”,却是工匠们视如拱璧的宝贝。经过不断调试、千锤百炼的自制工具,既贴合个人习惯,又凝聚着匠道的智慧。
“比赛项目是墩接一根木柱,一斗两升麻叶头斗拱,它是属于众多斗拱样式的其中一种做法,做这个一斗两升麻叶头斗拱,就要体现木工的基本功,然后对这个斗拱的认知,还有雕刻,都有所考量。”毛云说,在此次比赛中,他还进行了浮雕的展示,而浮雕中雕刻面积较小的三幅云构件,其凹凸的程度在考核中至关重要。
为了这场“大考”,他铆足了劲。虽说考试内容就是毛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技艺,但也许是源自心中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毛云渴望能有最好的呈现效果。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复习至夜里11点,这样的学习模式,他在赛前坚持了20天。
比赛中,毛云即使遇到木材出现裂纹的情况,仍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化险为夷,最终在该项目四川选手中获得最好成绩。毛云说,这份职业他已从事数十年,愿意为木作修复事业持续学习。
一辈子用心干一件事
木作文物修复师面对一件文物时,第一步是变身“历史解读者”。他们要翻阅大量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理清文物的“前世今生”:它形成于哪个年代?形成之后又经过了哪几次修复?它的营造和修复工艺又是怎样的?
“要喜欢这个行当才能深耕下去。”毛云介绍,就算平时没有人监督,他也乐意去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
“我16岁开始做木工,2006年转行古建筑。”与木作打交道的日子,占据了毛云相当长的岁月。然而,这些年辗转过那么多工地,毛云发现,从事这份行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怎么才能更好地传承技艺,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之美?这是毛云近些年来致力做的事情。因此,能够站在国家级比赛的现场展现风采,他感觉自己“责任重大”。
文物修复师的技艺由老一辈倾囊相授传承下来,文物修复师与时间的赛跑永无止境,毛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这个领域。“干了一辈子的事情得到了认可,哪怕过程再辛苦,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毛云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一理
木作文物修复师黄维勤
40多年前的玩具,成了他获国赛三等奖的工具
今年53岁的黄维勤,已经做了 35 年文物修复。他从没想过,小时候拿在手里的“玩具”,有一天能让他站在国赛的领奖台上。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刚刚落幕,黄维勤在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得三等奖。这位朴实的手艺人,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木作文物如果你不修、不管,它们就烂了,可惜了!
对自己作品很满意
也承认雕工有差距
黄维勤很朴实,在采访中说了很多实在话,比如,“雕工确实比不上他们,我做的阴刻,他们做浮雕。”
技艺高低,都是用作品说话。木工的水平差异,哪怕不用内行讲门道,外行也能直观感受出差距:线条流畅、图案精美、结构完整。
黄维勤的雕刻是优秀的,但技法上,得分没有使用浮雕的选手高。阴刻是在平面中,表现物体下方的线条,也就是把图案刻成凹形。而浮雕则是让图案“浮”在平面上,立体感更强。
大赛要求,木作文物修复师需要完成一组清式“一斗两升麻叶头斗拱”的制作,并选择一种方式完成一根木柱墩接。
“这种斗拱,都是有图纸有规定做法的。”黄维勤介绍。比赛现场,工作人员拿出斗拱,要求选手照模型作业,至于斗拱上用作装饰的祥云图案,则让大家自行选择方式雕刻。
挖凿、凹凿……几十斤的工具堆放在脚边,手上是一截截的木头,现场除了敲击声、木锯声,只剩下裁判往返的脚步声。
赛后,黄维勤心态不错:“要承认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我已经尽力了,也对自己的作品整体很满意。”
小时候玩木工工具
50岁目标考取专业证书
黄维勤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爷爷是泥瓦匠,父亲是木工,他小时候的玩具,就是父亲谋生的工具。十多岁时,他开始系统学习木工活儿,后来,开始打造自己的家具,一步步走到今天,木头和凿子已与他形影不离。
黄维勤回忆自己最初修复古建筑时,还是“萌新”状态。“几十年前,也不兴古建筑说法,我们只知道,要去修一个老房子。”后来,他逐渐在行业里有了名头,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修缮开始请他操刀。进入建筑公司后,他对古建筑有了具体概念,知道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也开始通过各类项目学习图纸应用。他感慨“文物就是历史的见证,必须有人修、有人管,不然它就烂了,好可惜”。同时,他也有了新的目标:成为文物责任工程师。
年近五十,黄维勤白天做工,闲时学习。虽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但理论知识依旧要从头开始。
2024年,黄维勤顺利通过笔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参与多个文物修复项目,以及完成其他考核内容。”虽有压力,但黄维勤依旧乐观,他笑着说,“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叶
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刘明忠
从草堂到武侯祠 我用泥瓦“缮”待它
7月6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泸州市落下帷幕。来自四川东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刘明忠,摘得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二等奖。谈及取胜秘诀时,他笑着说:“干这行没有什么特殊技巧,就是脚踏实地、耐心细心。”
足迹遍布四川各大古建
刘明忠来自成都市郫都区的一个小村庄,上世纪80年代,他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来到大城市务工。最初他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随后来的师父来到了成都杜甫草堂。在藏经楼上,他将调好的灰浆交给正在修缮屋脊的师父。那一天,阳光明媚,屋脊上细腻生动的灰塑吸引了他。随着修缮的日子渐长,刘明忠对古建筑的喜爱也越来越深。1991年,20岁的刘明忠决定拜师学艺,真正步入泥瓦作文物修复这扇大门。
这一入,便是三十余载。从杜甫草堂的飞檐翘角到武侯祠的雕梁画栋,从祠堂街的青砖黛瓦到金沙庵的朱门石础,刘明忠的足迹渐渐遍布四川大大小小的古建景点。一块块青灰色砖瓦堆叠起他的成长轨迹,也见证了一位普通泥瓦工人向文物修复师的转变。
开裂墙面,残缺瓦檐,文物修复从来不是简单的“修补”,在谈及修复过程时,刘明忠说:“主要是依据照片作为参考,没有照片的地方,就必须查阅资料,根据建筑风格、时代美学对缺失部分进行判断。总之,泥瓦作文物修复的标准是修旧如旧,必须在原有遗存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建筑的还原。”
让诸葛亮殿焕发新生
诸葛亮殿是成都武侯祠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刘明忠从业30多年来记忆最深的项目。回忆2010年的情况,刘明忠说,“诸葛亮殿内的孔明殿、钟楼、鼓楼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亟待修复。按照业主要求,我们在修复孔明殿中堆的过程中,选用了锤灰这一传统材料进行修复。”锤灰,就是将石灰、桐油和棉花混合进行反复捶打形成的材料。这种手工而成的材料能让古建筑保持更久,但也相对复杂,修缮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耐心。
历时两个多月,诸葛亮殿最终完成了泥瓦作修复。此后多年,刘明忠每每路过武侯祠,都能回想起自己在架上抹灰的瞬间。于他而言,添砖加瓦不再是一门技艺,更是帮古建筑留住青春。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文物修复师们从幕后走向台前,在互联网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刘明忠也选择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分享自己的生活,通过发布古建筑、老宅子修复的视频,让更多人看到泥瓦作文物修复这门传统手艺。他说,有不少人在后台留言,想要了解泥瓦作文物修复,也促成了一些业务合作。
刘凌霄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