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依谦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孟中友好会议中心 叶依谦团队作品:北航新主楼 叶依谦在城市更新展现场为大家讲解 叶依谦(左一)在工地现场 叶依谦团队研讨设计方案
在北京建筑设计领域,叶依谦已经深耕与坚守近三十年,他主导的团队完成了不同类型的设计项目接近300个,比如以中国生态环境部等为代表的行政办公建筑系列,还有分布在北航、人大、北大等高校教育建筑系列等等。
前不久,叶依谦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他说:“劳模称号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无论如何,我相信每一个新项目都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机会,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我们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工作状态和热情。”
走进南礼士路62号,郁郁葱葱之间,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C座科研楼首先映入眼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个大字覆盖了整个楼体。这座建于1982年的楼,经过智慧生态改造,内部空间明亮、动感十足,令人印象深刻。坐在会议桌前的叶依谦,平和、愉悦,带着书卷气。说起建筑设计,他如数家珍:“建筑设计作品容量大、种类多,但真正的底色还是创造力和生命力。”
跟大师们入门致力“绿色建筑”20余年
北青报:得知荣获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时,您的心情如何?这一荣誉对您个人和团队意味着什么?
叶依谦:我的心情很激动,也很欣慰。建筑设计项目从概念构思到落地建成,涉及多方协作与无数细节打磨,团队中每位成员的专业付出都不可或缺。这份荣誉,让大家感受到社会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尊重与期待,同时也激励大家继续精益求精,创造更多优质作品。
北青报:起初您是如何决定进入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的?
叶依谦:中学时期,我读的是理科班,当时我数理化的成绩还不错,又从小喜欢画画,一度还想报考专业的美术院校。大学选专业时,了解到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既要求理科生报考,又要考绘画、看重设计画图的能力,就觉得挺有意思:我的艺术爱好和工科特长都能用上。
上世纪80年代,我考进天津大学的时候,天大建筑系的老先生还都在一线教学,包括彭一刚院士、聂兰生先生,我的导师邹德侬先生、冯建奎先生、黄为隽先生……当时这些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先生们真的是谆谆教诲,手把手儿地教学生画图、测绘、做模型。他们对建筑的敬畏之心,让我坚信,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北青报:刚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时,您参与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是什么,有何难忘经历?
叶依谦:1996年我参加工作就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真正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跟着柴裴义大师做的孟中友好会议中心项目。作为援外项目,这个会议中心本身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兼顾文化融合以及功能实用性,在这个从0到1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
这是我第一次从方案投标到工程设计全过程参与,不仅让我掌握了建筑设计的全流程工作方法,更让我深刻理解了团队协作与传承的重要性。做这个项目时是1998年,当时国家尚未制定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我们在项目中已经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依靠被动式节能设计和各种创新手段,成功降低能耗。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柴大师手把手带我,尤其是在追求创新、勇于探索方面。从那之后,我才算真正入门,也为之后独立承担项目奠定了基础。
北青报:在长时间的建筑行业工作中,您如何保持严谨的专业性和创新的动力?
叶依谦:过去这些年,包括到目前为止,随着我们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推进力度,整个建筑行业都处于一种时间紧、节奏快、强度高的状态,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各个方面的从业者面临的压力同样都不小。
说实话,在这种节奏非常强的工作状态中,维持专业的严谨性还是十分有挑战性的。不过,北京院作为一个大设计院,我们有一套完善的质量把控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即便面对紧急项目,从方案审核到施工图纸校验,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与流程。
同时,建筑设计专业总要面对新的业主方、新的场地,随之而来的,当然会有新的问题、新的需求。作为一个建筑师,做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也在于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每一个新项目都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机会,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我们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工作状态和热情。
图书馆设计圆了设计梦
北青报:近30年来,您主导的团队完成了不同类型的设计项目接近300个,比如以中国生态环境部等为代表的行政办公建筑系列,还有分布在北航、人大、北大等高校教育建筑系列等等,有哪些设计案例令您印象深刻?
叶依谦:怡海中学是我作为总负责人完成的第一个项目。当时我一遍一遍反复学习类似项目的设计图纸,看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经验丰富的前辈。他们耐心的传授给了我很大帮助。那段时间,除了在院里做设计,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工地,现场解决问题。项目建成后,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后来又接受到新委托,完成了更多的学校、住宅等项目。
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期望设计的建筑类型,对我来说,是图书馆。
我自诩是爱读书的人,从上学时起就对图书馆、书店这类能看书的地方很痴迷。建筑设计这行是“被选择”的一方,从业二十多年后,终于在2017年,我们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委托,对北医图书馆进行改造设计。当时面临的限制条件是,要在不增加地上建筑规模的条件下进行改造设计。我们凭借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建筑面积不足和图书馆存书量之间的矛盾,将宝贵的地上空间解放出来,用于阅读和公共交往。同时尊重原有建筑的模式,保留建筑东侧室外礼仪大台阶,在两翼之间填充公共性空间,然后提炼出北大医学部的校园建筑元素和色调……作为大学校园的“灵魂建筑”,改造后的图书馆传承了20世纪50年代沿袭下来的校园风貌,同时提升了建筑外立面的品质。2022年金秋时节,这座现代化知识殿堂终于落成,并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师生的认可。北医图书馆改造设计,算是圆了我的图书馆设计梦。
北青报:您在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逐渐形成了怎样的设计理念?
叶依谦:从职业角度来说,我们是建筑设计师,是乙方,是为甲方服务的,服务城市、服务公众,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从设计理念来讲,目前,我和我的团队所秉承的一个重要设计理念就是基于“系统设计”体系的“环境营造”。
一座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建筑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当今,科学的发展已经延伸到了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当我们面对复杂的系统、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更强调的是一种跨学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这个“系统设计”就是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的一种思维模式,这里面特别强调的是“跨尺度逻辑”。比方说设计思路,要从所在城市入手,逐步深入到城区级、街区级、社区级……一直到这个建筑本身的各个尺度,然后再到居住的人的多维尺度。
那么,什么是“环境营造”?当今做建筑所涉及的不单单包括温度、光、湿度、空气洁净度等物理环境,也包括更多人文、历史等诸多环境因素,尤其是在北京这座举世瞩目的历史名城、我们国家的首都,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更是非常多,因此,现在做建筑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做一个空间造型的设计,而是在进行环境营造。这个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的因素,也包括人文环境的因素。好的建筑设计,应通过系统设计思维,将使用者需求、城市文化、自然环境等要素整合,实现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这就是基于“系统设计”体系的“环境营造”理念。
北青报: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建筑的功能性需求与城市文化表达?
叶依谦:实际上,建筑的功能需求与文化表达本质上是统一的。建筑对于公众的文化意义,其实跟这个建筑本身的功能的实现以及使用者的体验同样重要。
我认为,一个建筑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建筑,无论是坐落在一个街区,还是在一个校园,它一定不是孤立的单体建筑。因此,建筑在设计前期,首先要从城市尺度出发,思考建筑在城区、街区、社区中的角色定位,还有它跟周边的建筑、跟周边的环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对话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文脉的传承和延续。
人工智能可能会重新定义建筑设计工作
北青报:您很早就开始研究绿色建筑理念了,能否从职业建筑师的角度谈谈,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叶依谦:今天,绿色建筑离大众的生活很近,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双碳”目标已经达到一种社会共识的高度。绿色建筑本身就是我们完成“双碳”目标的一个根本性解决途径。建筑行业碳排放占比近三分之一,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值得科普的是,绿色建筑并非单纯依赖资金投入和高端技术的堆砌,它可以通过差异化设计的策略来实现。比方说,对于资金充裕的项目,我们可以结合主动式技术(如新能源利用、智能控制系统)与被动式技术(自然通风采光、高效保温),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而在投资受限的项目中,则可以更多采用以被动式技术,尽量做到建筑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尽可能设计采用合理的外墙保温方式等,让建筑本身就能够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物理环境,达到绿色的目标。
我甚至认为,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通过合理的被动式设计,去达到建筑应该有的良好物理环境,然后尽可能地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在设计里所追求的,也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
北青报:您觉得人工智能对今天建筑设计行业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叶依谦:只要有人存在,为人服务的建筑就会存在,为人服务的城市环境就要存在。在这个过程里,建筑师应该特别客观地面对新需求、新问题、新技术,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要能跟得上这个社会的进步,主动拥抱新技术。现在来看,这个行业普遍有一种“人工智能焦虑”,认为建筑设计将来会被人工智能所淘汰。我倒没有这种焦虑,因为以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来看,它可以扮演一个非常好的助手,甚至可以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但建筑设计中核心的创造力、人文关怀的工作,人工智能现在还做不到。
我认为,最大挑战就是我们到底能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变化。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我看来,人工智能不会替代建筑师的工作,但是它可能会重新定义建筑设计的工作。比如将来的建筑设计可能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由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经济等几个专业分工合作完成,而是变成由IT专业主导的工作模式。那将完全是一种被重新定义的工作。这种由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有很大可能性出现。因此,当今的建筑师们,真的需要非常严肃地应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建筑师要有开放心态守护遗产拥抱新科技
北青报:作为一名建筑师,您如何看待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您如何理解建筑对城市生活的价值?
叶依谦:今年七月,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一周年,六月,国家发布了《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此,我们北京院的建筑师可能比很多人更有感触,因为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作为世界遗产,其中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这三个20世纪遗产都是北京院的设计,我们也很骄傲,与有荣焉。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整体申遗成功,让我们深感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我认为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包括国内很多一线二线城市,将来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做城市更新。城市需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注入现代功能与活力。而建筑作为城市生活的物理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实用需求,更在于传承文化记忆、塑造城市精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大量建筑遗产、文化遗产的环境之中,应该更积极地对待建筑遗产的保护、活化和利用,而不是消极地认为这就是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只能作为古董一样陈列、保护起来。对20世纪的建筑遗产、历史遗产,更应该有一种积极的活化利用的态度,让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焕发新生。
建筑遗产、文化遗产,都是一代一代城市建设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当然也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为城市留下更多文化、建筑方面的财富。
北青报:您经常用绘画记录一些生活场景、心动时刻,绘画是否有助于保持或者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呢?
叶依谦:我工作之余喜欢画点小画,这就是我的爱好的一个延续,同时能让自己的心情放松、愉快。我认为绘画训练对于建筑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绘画过程训练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设计思路,也或许能让我以新的视角思考问题。
北青报:您在团队培养和青年建筑师成长中持有怎样的理念?对年轻一代建筑师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叶依谦:我觉得最值得分享的是职业观——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我们不是在给自己立纪念碑。我们跟艺术家完全是两个职业,我们是通过技术服务来为社会做贡献。
如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建筑类型不断更新,比如一些交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甚至有一些跟IT、跟数字科技相关的建筑类型,都是新出现的。同时,有很多老的建筑类型也在更新改造,比方说城市里很多老的工业遗产都要被改造成满足现在城市功能的类型。这就要求建筑师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学习,通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来解决新问题。
北青报:若不做建筑师,您可能会选择什么职业,或者您还有哪些梦想要去实现?
叶依谦:我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快30年了,对我来讲,现在的职业是我自己特别认可,而且也是全身心投入的一个职业,能够把专业做好,我就比较满足了。未来希望继续为城市打造更多有温度、有价值的建筑作品。
文/本报记者李喆供图/叶依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