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日前,湖南科技大学黎锦晖音乐学院“宁乡麻山锣鼓”文化传承调研团,赴宁乡市东湖塘镇泉山村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活动前期,调研团队已于6月26日专程拜访省级非遗“宁乡麻山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成仁亮,为后续调研工作奠定基础。本次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当地少儿麻山锣鼓传承班的开展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教学互动与成果展演等形式,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现状。
△ “宁乡麻山锣鼓”少年传承班在学习。
在泉山村村委会传习所,志愿者们对麻山锣鼓传习所的学员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发现,小学员们对麻山锣鼓有浓厚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好玩!”互动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大家一起热闹”集体实践的团队凝聚力让害羞的孩子在练习中也逐渐放开,但传统记谱方式“工尺谱”成为学习难点。
在麻山锣鼓公益教学活动中,省级传承人成仁亮与市级传承人李建均现场示范经典曲牌,从握槌姿势到节奏配合进行手把手教学。志愿者们通过亲身体验,切身感受到这项非遗技艺的精妙。据了解,麻山锣鼓小学生传承班目前采用“老带新”家庭传承模式,现有两批学员12-15人,主要由麻山小学8-12岁在校生组成。教学由两位传承人共同指导,通过“非遗进校园”第二课堂及午间时段开展。新学期计划调整为每周六日在泉山村村委会传习所集中授课半天。“小班化教学确保了个性化指导,但传承人队伍断层是最大瓶颈。”成仁亮表示,目前主要传承人年龄偏大且健康欠佳,给长期稳定教学带来压力。
传承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麻山锣鼓表演,表演曲目为麻山锣鼓经典曲《接姐》,虽手法稚嫩,但节奏铿锵有力。“以前只在资料里见过麻山锣鼓,今天亲手敲响它,才真正感受到非遗的温度。”团队队员彭杨蓓感慨道。
下一阶段,该团队将与传承人及传承班一同参与传习所的锣鼓排演,亲身感受锣鼓文化的魅力,系统梳理宁乡麻山锣鼓的历史源流、传承谱系及当代发展,调查其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现状与困境,重点分析技艺传承模式、传承人队伍、文化空间变化及社会认同度,继续挖掘“非遗进校园”等实践案例,探索构建“传承人培育—文化空间修复—场景化传承”的活态保护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非遗可持续发展。
通讯员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