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开·穆萨:葫芦雕刻里的文化交融


晨光透过木窗,洒在创作室的葫芦上。美丽开·穆萨正手握画笔,在葫芦表面勾勒新作《兵团精神》。这是为明年参加哈密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准备的作品。

美丽开·穆萨是十三师黄田农场十三连的职工。7月10日,笔者走进她的创作室,被眼前待完成的哈密瓜纹样和刚上色的牡丹图案葫芦雕刻作品吸引住了。

“我在这里创作,已经整整10年了。”美丽开·穆萨说。她的指腹划过案头的老葫芦,那是她制作的第一件葫芦雕刻成品。

2010年,从新疆艺术学院毕业后,她在一家装修公司画了几年图纸。2013年,她在黄田农场学校当美术教师,教孩子们画农民画时领悟了形神相生的道理,后来成了她的雕刻心法。2016年,她辞去教师工作,专门从事葫芦雕刻。

2017年,美丽开·穆萨与几位画友赴和田拜师。在那里,她看到老艺人在土坯房里用平推刀反复练习透雕,掌心的汗浸湿了刀柄。老艺人“葫芦是活的,得顺着它的性子刻”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这门手艺的精髓,既在于拼接组合的巧劲,能像搭积木般将不同葫芦的蒂、腹、底拆开重拼,更在于多技法赋能的灵劲——阳雕凸出生动,阴雕藏起深意,透雕漏出光影。

在与刻刀、葫芦较劲的几年里,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美丽开·穆萨将多元文化融入古老技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葫芦雕刻作品《瓜乡之女》中,新疆的哈密瓜与河南洛阳的牡丹相映成趣,哈密瓜展现新疆风情,牡丹承载中原底蕴,哈密少女的倩影成为文化的纽带。这恰是河南援疆中文化交融的写照。以刀为笔,在葫芦上绘就“中华一家亲”的图景,让不同地域文化深情对话。作品通过精妙拼接让两地元素共生,上色时也匠心调和了两地的色彩语言。

这件作品让美丽开·穆萨信心倍增,更加勤奋刻苦,随后创作出葫芦雕刻作品《哈密麦西来普》。作品中,饱满的石榴象征民族团结,载歌载舞的人物群像再现麦西来普歌舞的欢腾场景,传递出各族儿女欢庆丰收的喜悦。她以阳雕凸显石榴的立体,用透雕镂刻人物的灵动,将民俗文化与艺术创意巧妙融合。

这间创作室不仅是她灵感迸发的源泉,更是非遗传承的窗口。起初,美丽开·穆萨的一个朋友在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吞村古街开店经营,后来她加入其中。

她们开店的初衷朴素而坚定:一是展示技艺,二是让葫芦雕刻作品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这份坚守在今年收获丰厚回报:6月,黄田农场葫芦工艺艺术与哈密木卡姆一同入选十三师新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葫芦雕刻作品《哈密麦西来普》在哈密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她们的团队包揽了葫芦雕刻项目全部奖项,参与人数从去年的寥寥数人增至今年的15人。

接触葫芦雕刻后,她尝试将农民画与葫芦雕刻结合教学,后来还系统开展农民画、葫芦雕刻、绣花帽、枕头编织等培训活动,至今已教授1000余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将“非遗+创意”融入创作,在疆内外赛事中屡创佳绩。她也多次获评优秀辅导老师,让非遗种子乘着青春翅膀播撒四方。

从灵感迸发到作品成型,一件葫芦雕刻作品往往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久时间的打磨。创作者日复一日与刻刀、葫芦相伴,把对文化的深情融入每处纹理。美丽开·穆萨曾诗意比喻:“螺旋线象征着生生不息,如同我们的传承之路。”从业至今,她已经创作逾千件作品,无论是空间美学探索,还是文化深耕实践,每一件都是设计赋能传统的诠释。

“我和美丽开·穆萨从小在黄田农场长大,看着她的葫芦雕刻作品深受大家喜爱,还被陈列在十三师新星市博物馆、黄田农场场史陈列馆里,我也跟着学习。”努如言木·沙他儿手持自己的葫芦雕刻作品,上面的粉红牡丹栩栩如生,她兴奋地说学了近一年,作品也受到了认可,“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如今,美丽开·穆萨的创作室既是创作天地,也是交流平台,吸引着全疆爱好者慕名而来。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了5期培训活动,有20余人参与学习。“我们渴望让葫芦雕刻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心声。她坦言:“获奖是肯定,更是动力。”这份喜悦的背后,是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

“我生在黄田农场,父辈们的故事从小就印在心里。”作为兵团人的后代,美丽开·穆萨的话语中满是敬意。兵团先辈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近年屡获佳绩后,美丽开·穆萨想深化作品内涵:“我愿用刻刀将兵团精神镌刻进葫芦,让更多人知道。”灯光下,葫芦洇开暖黄。她俯身案前,捏着铅笔在葫芦表皮轻描,笔尖划过之处,兵团先辈开垦荒原的轮廓渐渐显形,像时光里的剪影。画面中,先辈们紧握坎土曼,挥汗屯垦,最终让荒原变成良田。

美丽开·穆萨忽然觉得,这10年像一场接力赛。老艺人把刻刀递给她,她把技法教给年轻人。刀锋起落间,雕刻的远不止图案,更是超越地域、连通心灵的文化共鸣与精神传承。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