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耐候钢的冷硬轮廓倒映在流动的水面,金属的工业质感与水的柔软韵律在德国NordArt2025的展厅里碰撞出奇妙的平衡——朱林的《大暑》绝非一件单纯的视觉作品,而是以汉字抽象为骨架、节气智慧为肌理的社会文化载体。它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扎根,在中西文明的对话中生长,更在当代人的精神荒原上开辟出一片可供栖居的绿洲。
朱林《大暑》
“大暑”二字从未被直白镌刻,但其承载的农耕文明基因却在雕塑的筋骨中跳动。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具有生命张力的符号,它曾是古人观天象、理农事的时间坐标,凝结着“暑热至极而生机暗藏”的生存哲学。当城市化浪潮冲刷掉田间地头的节气印记,《大暑》以雕塑之名完成了一次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汉字结构的“方正气度”化作雕塑的空间逻辑,纵横之间的平衡暗合“阴阳相济”的宇宙观。这种转化让年轻一代得以绕过“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壁垒,通过触摸金属的温度、感受光影的流动,重新连接起祖辈与天地对话的集体记忆,成为维系文化认同的社会纽带。
《大暑》以二十四节气为母题,通过笔画重构与空间形态转化,使汉字从平面符号跨越为跨文化视觉载体。这种转译突破了语言文字的隔阂,国际观众无需理解汉字语义,即可通过雕塑的块面、线条与空间关系,直观感知中国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认知。《大暑》的价值在于搭建了一座无界对话的桥梁。它以极简抽象消解地域隔阂——水面倒映的破碎轮廓,既呼应着汉字“水部”的表意逻辑,又暗合西方现代主义对“虚实相生”的探索。
《大暑》以汉字为基因的创作路径,为国际雕塑界提供了非拼音文字体系的抽象艺术样式。这种实践不仅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可见性,更通过艺术形式拓宽了“中国美学”的身份——可通过本土文化元素构建具有普世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在《大暑》的静默中得到温柔回应。当“内卷”“焦虑”成为社交媒体的高频词,雕塑以其“喧嚣中的澄明”构建起一处精神疗愈场。金属的坚硬被水面的柔软消解,工业的冰冷被节气的暖意中和,这种矛盾的和谐恰是对现代人内心撕裂感的镜像映照。
从某种意义来看,《大暑》的价值远超一件艺术作品。它是文化传承的“活化标本”,是文明对话的“柔性使者”,更是精神建构的“社会锚点”,在个体化时代提供着集体共鸣的可能。当我们在金属与水的对话中读懂它的故事,实则是在触摸这个时代最迫切的精神需求——对传统的敬畏、对差异的包容,以及对生命本真的回望。■
(作者系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
朱林与作品《大暑》合影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