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应该多出去走走”——专访日本当代知名艺术家奈良美智

参考消息网7月23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7月11日刊登题为《“艺术家要走出去”——专访当代艺术家奈良美智》的专访。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时代》杂志公布的2025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中,65岁的当代美术家奈良美智赫然在列。人们称赞奈良“可以用幽默和清晰的方式传达我们应倾听的信息”,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发声。在奈良看来,艺术家应该多出去走走,接触美术之外的世界。

奈良一方面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其作品近年在反战和反核示威活动中被用作图标,社会运动家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艺术能够连接陌生心灵

记者问:描绘女孩锐利目光的画作是您的代表作之一,给人留下一种安静抗议的印象。在世界分裂加剧的背景下,艺术能够做些什么?

奈良美智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反战气氛的熏陶中成长,反战思想已深入骨髓。如今仍有不少人处境艰难,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现状。我曾于2019年访问约旦境内的叙利亚难民营。

艺术可能具备这样一种力量:让看似毫无瓜葛的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无论男女老幼,他们或端详画作或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也由衷感到高兴。曾几何时,我希望大家专心致志欣赏作品,不要分散精力去拍照,但后来自己的想法也逐渐发生变化。

问:作品价值何在?

答:拍卖价值具有流动性,于我而言似乎事不关己。这是作品的二级市场,并不会为我带来收入。我更希望作品出现在美术馆和公共场所,向公众传递普遍价值。这种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观众要用心去看才能理解。这正是我最希望观众关注的作品价值。

问: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您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

答:我在那里深受同学影响,大家都非常关注社会。作品展示会是学生一举成名的机会,大家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各种准备。尽管如此,有人宁愿放弃这次机会,也要参加示威或访问难民营。我曾结识来自越南和东欧的留学生,听到了新闻报道背后的真实故事。

我隐约感觉到,如今了解世界时局的美术家似乎并不多。经常听到有人问“如何才能像奈良老师一样”,但他们为什么思考的仅仅是在艺术界的成功呢?其实我原本并未打算从事美术工作。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有些时候看似走弯路,但往往后来会发现,那时的经验得到了有效应用。美术只占我生活的20%至30%,其余时间我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艺术更为深邃而非狂欢

在故乡青森县弘前市,奈良的个展会场被改造为美术馆。当前正在举办五周年纪念展“新乌托邦”。

问:以艺术促进地方振兴的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

答:我对举办活动本身并不否定。不过,大力宣传和策划,旨在掀起热潮而刻意为之的活动或许太多了。如果无法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留下任何痕迹,那么只会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艺术是更为深邃的东西,不同于瞬间的狂欢。真正的艺术力量在于改变人们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价值,而非单纯的经济效应。

问:实际上是否存在这样的平台呢?

答:我曾参加在北海道白老町举行的“飞生艺术节”,这是由当地居民主导的草根艺术节。主办方在艺术节上展出当地摄影师的作品,拍摄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风貌,那时的螃蟹、鱼虾和流动商贩等,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当地对平时无人居住的闲置房屋加以利用,将之打造成作品展示区。

当地人起初对于展览并无太大兴趣,甚至有人会问:“展示结束后,能把房间恢复原样吗?”于是,艺术节主办者在展示作品时,选用的是可以轻松撕下的材料。但后来人们的想法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作品是不是可以保留呢?”艺术得到认同,这令人激动不已。

位于弘前的摇滚咖啡馆,是我开启艺术活动之路的原点。在高中时期,我受学长之邀前去帮忙。咖啡馆开业后,艺术创作者聚集在此,他们或热议音乐和电影,或讨论感情纠葛,我从中受益匪浅。

问:有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源自当地吧?

答:我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后来我意识到自己所钟爱的是将各种色彩覆盖起来的皑皑白雪。正如在某片土地上出生和长大的人,乡音会刻在骨子里,在不知不觉间培养起来的美感,也会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编译/马晓云)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