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13年 滕杰臣:每一铲都付出了平等的努力|大国工匠·文物医生


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滕杰臣(图据大赛组委会)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据受访者

2025年7月中下旬,四川数个城市接连“霸榜”全国高温榜,绵阳市也不例外。刚刚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大赛”)中勇夺考古探掘工项目二等奖的滕杰臣,迅速回到了位于绵阳市梓潼县的西坝遗址,继续在这个西汉时期广汉郡郡治所在地开展工作。

为了避开连日蒸腾的高温,滕杰臣所在的考古队调整了工作时间:清晨便早早开始作业,赶在午间酷热前结束野外工作;下午则待暑气稍退再继续,直至傍晚。这样的安排,有效缩减了队员们暴露在高温下的时段。腾出的时间,他可以用来完成案头工作。目前就职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滕杰臣,这样往返于田野和室内已有13年。

回想起自己参与发掘过的地点,滕杰臣想了又想,也无法选出一个印象“最”深刻的遗址,因为“每一个工地都很特殊,每一铲都付出了平等的努力”。在滕杰臣看来,考古探掘的工作并没有像科研工作那般的“高精尖”,自己与其他考古技师一样努力着,也无甚可特别谈及的突破。但实际上,正是许多人这“平凡”的努力,才能让后续的考古和科研工作一环接一环地顺利展开。


滕杰臣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左一)

探掘带来的新鲜感

惊喜之外,也有失望

2011年在宜宾的实习工作,让滕杰臣对考古探掘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每天都有解谜一样的新鲜感、不需要与人有太多的交流、能够在考古工地做喜欢的事情,这些综合感受,让性格内向的滕杰臣留在了一线考古现场。

然而直到正式工作后,滕杰臣才意识到考古并非只是跟土地打交道。因为考古工地位置的随机性,与当地群众、村镇干部沟通,甚至是与施工方的据理力争,都是滕杰臣的工作内容之一。这种与最初认识的偏差,并没有让滕杰臣动摇,相反,他称之为“试探地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将适应环境的尝试,视为能给工作带来更多成就感的挑战。

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多的挑战自然是来自土地。与很多从事考古的人一样,滕杰臣喜欢发掘工作带来的新鲜感。发掘前的不可预知,发掘中的变化与调整,都能牵动这个年轻人的心绪。然而,这种新鲜感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惊喜,也有失望。

比如2024年,考古队试图在西坝遗址找到汉代城址中壕沟和城墙的遗迹。而通过大半年的钻探,仅发现一小段城墙。此后又经过多次勘探、试掘,仍未达到预期成果。“这种反复失望的滋味,近几年已经翻来覆去‘折磨’我好几次了。”滕杰臣说,“不过这种情况在工作中本来就是很正常的,我只能尽量去适应和调整。没有那么多次的失败,那一次的成功也不可能让你心潮澎湃。”


滕杰臣工作照(右一)

从省赛到国赛

“自己不输给任何人”

适应,是滕杰臣在工作中的关键词。不断磨炼自己的手艺,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让滕杰臣在考古探掘这条路上走得稳当,走得明白。

在参加本次全国大赛之前,滕杰臣曾在2023年到三星堆遗址集训过一段时间。“三星堆的土质很硬,钻探、发掘、绘图、记录,每一项流程都很难。”滕杰臣回忆,刚开始集训的时候,也曾对自己失望和灰心,“听说北方的参赛选手都很厉害。”是日复一日的训练,给了滕杰臣底气。“培训那段时间每天都要上铲,浑身的肌肉都是酸痛的。”从参加省赛到国赛,回头看看,滕杰臣笑着说,自己不输给任何人。

在精进自己探掘的手艺外,他还不断精进和学习着新的技术,无人机、三维建模、CAD、PS、AI等工具,也为这名年轻人所用。“手艺是基础,学习这些工具也很重要。”不用爬坡上树,便可以拍到工地全景照片;不用再一笔一划记录之后,还是担心遗漏了太多的信息……开了“外挂”之后的工作,不仅更加高效,精准度和安全性也提高了很多。


滕杰臣工作照

为发掘工作打基础

考古技师同样大有可为

滕杰臣所从事的考古探掘工作,尤其是钻探工作,是整个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基础。

古遗址的面积有多大?古墓葬有多深?这些问题都需要开展考古钻探工作来一一确定。尤其是那些面积较大的古城遗址,只有开展系统的考古勘探,才能让埋藏在地下的城市格局呈现在世人眼前。没有考古勘探,后续的发掘和研究工作都很难开展。正在进行发掘的西坝遗址,就是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钻探,对整个遗址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最后确定的发掘区域。“西坝遗址的面积特别大,几十平方公里,我们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小面积发掘。”滕杰臣笑道。在他看来,相比于坐在实验室里头的工作,考古探掘工作的价值一点也不低:“我们这个行业叫做考古技师,或者是田野考古技工,尽管做的都是一些考古勘探、发掘、整理等前端工作,但却是整个考古学研究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科研体系的基础。”

即便如此,滕杰臣说:“我们考古技师的手艺和工作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同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纵然同样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发掘的三星堆、濛溪河遗址等重要遗址的考古成果让人羡慕,但是对于滕杰臣来说,目前更重要的是自己踏踏实实、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个考古发掘项目、每一次考古工作调查。“相比于经验丰富的老技工,我依旧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滕杰臣说。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