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低级红高级黑,抗战微短剧需敬畏历史 | 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近年来,微短剧创作引发市场关注。图/IC photo

据财联社报道,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要求加强内容审核把关,杜绝抗战题材微短剧悬浮设定、幼稚剧情、伪主题创作等不正之风,防止在涉抗战微短剧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

管理提示指出,要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场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近些年,微短剧行业发展方兴未艾。《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题材的微短剧作品也随之增多。当下发布相关管理提示,无疑正当其时、极为必要。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以微短剧的形式创作推出抗战题材文艺作品,本身是一种形式创新。类似形式可以让这一主题触达广泛受众,特别是引导更多年轻人近距离感受伟大抗战精神,以小切口抚触那段激荡历史中的细节。

然而,微短剧本身具有人物关系简单、叙事跳跃性强,情节注重快节奏、强冲击和多重反转等普遍“基因”。一些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设置“爽点”,还会罔顾基本史实,以不符合实际、违背常识的方式博眼球,叙事逻辑也完全经不起推敲。如此“戏说”,显然有失对抗战记忆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就拿设定个人能力超强的主角“人设”、动辄出现“奇功”“神技”等有违军事常识的情况来说,如此严重的叙事失真,不仅会让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偏差,更会诱发低级红高级黑等不良现象。

要知道,抗战绝不是如个别影视剧中所呈现的那般,靠主角的“离谱人设”赢得了相关战斗的胜利。那些曾经的民族苦难不该在“神剧”套路中被消解,那些艰难险阻也不该被轻描淡写地无视。

抗战精神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我们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团结一致,在历史的至暗时刻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走在抗战前列的无数军民,并没有什么超能力,而是用普通人的血肉之躯在顽强抗争。

因此,如果微短剧创作一味“为反转而反转”,设置悬浮、幼稚剧情,假借抗战题材进行伪主题创作,无疑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更不利于在全社会弘扬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风气。

如今,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要求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也是对相关从业者的及时提醒和规范:抗战题材需要被尊重、正视、用心挖掘,夸大、悬浮等“流量密码”绝不该被植入这一主题中。

撰稿 / 李康尼(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王心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