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浙江德清乾元镇一处静谧的工作室内,梭子在丝线间灵巧穿梭,一寸寸“通经断纬”的古老智慧,随着匠人娴熟流畅的动作,在丝线间穿梭成形。近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薪火寻古”实践及调研团队踏入了这个缂丝艺术的世界,在三十余年光阴浸染的丝线旁,听浙江缂丝织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柯翔祥,讲述“一寸缂丝一寸金”背后的传承历程。
实践团队与缂丝传承人柯翔祥合影
经纬交织:指尖之上的千年绝艺
“缂丝不是织出来的,是‘刻’出来的。”柯翔祥熟练地拈起竹拨子点指着一幅即将完成的山水缂丝小品,向聚精会神的师生们讲解。三十余年间,他守护着这项被誉为“织中圣品”的古老技艺——以生蚕丝为经,彩色熟丝为纬,依靠独特技法,在木机上以梭代笔,以丝为墨,一寸寸“缂织”出繁复绚丽的图案。
柯翔祥坦言,缂丝之路漫长而孤寂,一幅中等尺幅作品往往需耗费数月时光,而掌握所有技法更需多年苦功。“心不静,丝线就不听使唤。”面对来访师生,他道出匠人最朴素的真理——耐得住寂寞,方守得住传承星火。
柯翔祥为实践团展示缂丝早期作品
守艺维艰:丝路之上的断层隐忧
当团队成员尝试坐上古老的缂丝木机时,面对繁复的经线、轻盈的梭子,方才真切体会到“眼明手快心静”的苛刻要求。柯翔祥看着成员们的生涩动作,眼中既有欣慰,也难掩忧虑:“做手艺的,最怕的就是后继无人。”他坦言缂丝核心技法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掌握全套核心技艺的匠人全国不足百人,且大多年事已高。
“年轻人愿意沉下心,花几年甚至十几年学一门手艺的太少了。”柯翔祥叹息道。缂丝的高昂时间成本与市场回报的失衡,传统审美与现代需求的差异,以及珍贵原料的日渐稀缺,如同三重压力,绞紧活态传承命脉。成员韦聪慧体验后感慨:“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千钧重量,这不仅是技艺,更是生命的投入。”
柯翔祥指导实践团成员体验缂丝制作
“青”丝对话:当古老丝线遇上年轻目光
面对困局,柯翔祥眼中始终燃烧着希望的火苗。“缂丝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他强调,“它需要被看见、被使用、被年轻人喜爱。”他期待新一代能以创新思维为缂丝注入活力——或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时尚配饰,或是融入科技元素的互动装置,让千年缂丝真正“活”在当下。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此行正是这种“破壁”的积极尝试。学院带队老师周全表示,此次交流是构建非遗传承教学实践基地的第一步,未来计划邀请柯翔祥走进校园开设工作坊,将缂丝技艺纳入美育课程体系,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纹样存档与创新设计。“非遗的根在传统,但它的枝叶必须伸向未来。”柯翔祥如是说。
当经贸学子们离开工作室时,夕阳为满室缂丝作品镀上温暖光泽。经纬交织的不仅是华美的丝线,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情凝视。柯翔祥三十年的坚守,如同埋下的一粒种子;而年轻学子眼中闪动的光,正是浇灌它破土而出的清泉。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在匠心与青春的碰撞里,那“通经断纬”的古老智慧,正沿着坚韧的丝路,悄然织就一幅属于未来的瑰丽长卷——它证明,真正的文明传承,永远始于敬畏,成于创新,归于生生不息。(周全、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