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2022年秋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内容涵盖中国以西亚洲大陆的主要部分,分别介绍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会演进;印度历史时期的佛教遗存;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尤其是斯瓦特谷地70余年来的发掘工作;阿富汗考古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乌拉尔图王国时期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伊朗考古学的历史与方法,特别是与宗教建筑相关的问题;中亚地区的考古史,以及不同时期的若干问题,展示了近年来亚洲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中国考古人放眼世界的新气魄。
《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意]魏正中 编,方笑天 王倩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
>>内文选读:
帕尔米拉
自公元1世纪始,位于地中海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叙利亚沙漠中央的阿拉姆语城市泰德穆尔,成为日益重要的叙利亚内陆的商业中心,它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被称为帕尔米拉。这座商旅城市借罗马之势兴起,正好与罗马的叙利亚行省相伴而生。该城市的性质——它是否被纳入叙利亚行省,或者相反,尽管与罗马有制度上的联系,但仍然保持自治——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我认为最好把它看作一个自公元1世纪以来与罗马有依附关系的城镇,它仍具有充分的自治权,自治权的大小根据地方的权力平衡而决定。普林尼将泰德穆尔描述为在两个帝国之间摇摆不定的实体,较为可信。只有当它被承认有良好的自治水平时,才可能成长为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之间的商业中心。在帕尔米拉以外的帕尔米拉商人只认为自己是泰德穆尔人或帕尔米拉人,绝不认为自己是罗马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罗马军队中有帕尔米拉人,而且是在远离他们家乡的地方:不列颠、达契亚和北非。事实上,散居的帕尔米拉人在罗马世界的任何地方都留下了文字踪迹,甚至在罗马和波佐利也不例外。
帕尔米拉的剧院
帕尔米拉商队是高度组织化的,其领导者是一位被称为塞诺狄阿科的地方贵族。商队由数千头骆驼组成,首先将帕尔米拉与波斯湾沿岸连接起来,继而到达地中海附近。在公元1—2世纪,即帕尔米拉财富和地位的鼎盛时期,最频繁的一条东方商贸路线是从帕尔米拉出发,向南到达赫特河畔,随后乘用皮桶制作的船顺流而下到达查拉克斯·斯帕西努。经证实,在查拉塞尼和巴林也有帕尔米拉商人,其中的一位被称为“巴林公民的总督,以查拉克斯·斯帕西努之王米尔得特斯之名”。
罗马帝国的前三个世纪,帕尔米拉的庞大贸易是长途贸易的大头。在印度、巴基斯坦、也门、埃及、意大利、罗马,甚至是遥远的非洲之角索科特拉岛,都有帕尔米拉商人的踪迹。帕尔米拉人的贸易事业并不令人震惊:他们生活在干燥的叙利亚沙漠中,善骑骆驼,顺其自然地占据了主要的贸易路线,而有赖于季风之力,在3世纪时,红海和印度之间的航行得以实现。这条路线离他们的家乡很远,这表明他们愿意把钱投资在高风险高回报的事业上。公元260年,罗马皇帝瓦莱里安被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俘虏,罗马帝国接近崩溃,此时一位杰出的帕尔米拉人奥德奈苏斯保护了罗马的利益,击退了波斯侵略者,甚至发起了两次反攻,威胁到波斯帝国首都泰西封。
在瓦莱里安之子伽利埃努斯统治时期(公元260—268年),奥德奈苏斯被委以整个罗马帝国东部的重任,但突然不明不白地被杀害。他的妻子芝诺比亚以他们的儿子瓦巴拉特的名义接管了权力,开始与罗马皇帝的拉锯战。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于公元268年年底即位,他忙于与多瑙河沿岸日益强大的日耳曼人联盟争斗,无力处理东方问题。克劳狄二世的继任者奥勒良(公元270—275年在位)通过两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灭亡了帕尔米拉,在第二次行动中夷平了帕尔米拉城。帕尔米拉的漫长历史于公元272年宣告结束。十年后,戴克里先皇帝在其废墟上建造了一座堡垒,持续使用了两个多世纪,但帕尔米拉这个伟大的东方贸易女王已不复存在。帕尔米拉的出现改变了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北部的平衡,其军事能力代表了叙利亚古代晚期复杂的边境中的一角。
原标题:《消失的“贸易女王”帕尔米拉,这座叙利亚古城曾称霸丝路》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袁琭璐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意]魏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