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采风活动推动新时代美术繁荣发展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诸迪

“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历时近一年的筹划筹备,得到全国美术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是全国美术界首次开展的大规模、长时段的全国性主题艺术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吹响了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响应时代召唤,以笔墨回应时代、以行动服务人民的集结号。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广大美术工作者再一次出发,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真情聆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真心感受人民群众的挚热情感,真切体会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努力捕捉伟大时代精神,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这是新时代攀登艺术高峰、创作时代精品的必由之路。

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践行党的文艺方针、践行文艺创作宗旨使命的必然要求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8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在延安整风关键阶段,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鲜明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并明确强调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由此掀开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篇章,形成了全新的人民文艺潮流。72 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贯立场。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文艺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文化事业中的具体体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努力提高艺术家阅读生活的能力,以新的视角不断发掘塑造更多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深受人民喜爱的人物形象。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断创新艺术表达,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以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艺术形象镌刻丰富的时代记忆。以人民为中心,就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丰富文艺表现形式,拓宽文艺表达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践行人民宗旨、增进人民情感,主动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中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更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捕捉时代精神、塑造人民形象、创作精品力作的必然要求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火炬,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时代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只有深入生活,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线,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脉搏。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塑造人民形象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美术界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是无数美术家、无数创作实践总结出的一条艺术创作法则。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一生扎根陕北,数十次深入黄土高原,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那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上,他用手中的画笔,刻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勤劳,反映出一代代黄土地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著名人物画家黄胄先生,一生致力于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他的作品无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他常对学员说,“别跟着我的屁股后面走,走你们自己的路,多深入生活”,把生活的感动画出来。长期扎根川藏地区的版画家李焕民先生,同样将对真实生活的感受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源泉,作品饱含着他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人文关怀,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不可能有那些作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这些前辈大家用他们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创作精品力作,不仅需要艺术家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更需要他们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的怀抱中寻找灵感,美术创作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新时代,我们要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情感温度的优秀美术作品,克服和矫正当前美术创作中存在的同质化、图解化和概念化现象,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必由之路。

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联、协会发挥“两个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

文联和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职责。当前,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支撑,需要有名家大师辈出、名篇大作涌现,不断攀登新的文化高峰。

文联和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与专业优势,自觉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把做人的工作与推动优秀创作有机结合起来,为艺术家的创作生产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有利条件。这次大采风活动,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组织动员广大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捕捉创作灵感,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为确保本次大采风活动取得实效,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提高站位,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这次大采风活动和同步开展的主题美术创作活动,是全国美术界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改进美术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切实把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美术创作的生命线,这也是对这次主题活动成效的根本检验。中国美协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与不足,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这次大采风活动的工作方案,力图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调动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性,改进组织工作机制,强化“全国美协一盘棋”理念,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做到创作选题共享、创作力量共享、创作资源共享、创作成果共享。要把主题创作与大采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大采风活动与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主题创作与采风活动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起来,把创作采风活动与美术界行风建设有效连接起来,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特别是在采风活动中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中国美协采风活动纪律要求,力戒形式主义,不给基层造成负担,体现良好作风。各地美协要在中国美协总体部署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细化实施方案,特别是要积极主动与当地需求对接,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服务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要积极探索,综合施策,建立长效机制。这次集体采风活动更重要的是一次国情教育与集中培训,搞精品创作就靠一两次是远远不够的,要及时总结各地在采风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分析各种需求和有效路径,创新工作举措,打通难点堵点,探索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集体采风与个人驻留相结合、短期写生与长期蹲点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创作灵感与创作热情,调动美术家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广大美术工作者处理好个人创作动机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关系,将个人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水准,在服务人民、书写时代中实现自身艺术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是要加强宣传,强化导向,树立良好形象。要切实加强宣传策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宣介活动的意义,发掘典型案例,强化舆论引导,形成鲜明导向,引领行业风气,展现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的精神面貌,树立美术界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美协、各类艺术机构、媒体平台的联动效应,强化对创作成果的传播推广,推动优秀作品进入展览场馆、融入公共空间、进入大众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让美术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文艺工作者要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叮嘱犹在耳畔,让我们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高举起火红的旗帜,到人民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再出发!

来源:《美术》杂志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