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修订第10版)
傅佩荣 著
少年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父母望子成龙,通常会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和才艺。但到了一定阶段,孩子还是要自己决定这一生究竟要走什么路线。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面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自我认识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都做过测试,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适合学文科还是理科。后来开始流行用星座、生肖或生辰八字来测试性格,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
然而,生命是动态的过程,我们不能仅根据性格测试结果就认定自己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有70亿人,如果按照12星座来划分性格类型,每种星座都有将近6亿人,我们不可能和6亿人的性格完全相同。所以,根据星座等方法归纳出的性格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
中国人在小孩出生满周岁时有抓周的习俗,也有“三岁看老”说法,这些方法或观察仅能了解孩子的大致性格。
年轻人应设法认识自我,知道生命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人活着就要不断塑造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一个人在世间的使命西方人会用calling 表达类似的意思,形容自己听到了某种召唤,好像有人打电话来找我去做什么事。
年轻人可以多读一些名人的传记,如果喜欢读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传记,代表自己的兴趣偏向自然科学领域;如果喜欢读帝王将相如何建功立业的传记,代表自己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如果对音乐家、艺术家、教育家、哲学家一类的传记着迷,说明自己热衷人文科学。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方向。
古希腊时期,人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好像有一个精灵(daimon),当你看到感兴趣的书籍时,内心的精灵会发出呼唤,此时,人好似听到了鼓声,会不由自主地向前迈进。每个人的兴趣都不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白送你也不会看;对于感兴趣的书籍则会四处寻找一旦发现,如获至宝。
除了名人传记,年轻人还可读一些励志作品。有些人批评励志作品是心灵鸡汤,但鸡汤对身体有进补作用,励志作品则可让人鼓起勇气、勇往直前。当然,励志作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年轻人还是不断寻找生命的可靠基础。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 什么事会让我感动?
在电视新闻或报纸中,某些人的特殊表现会让我们深受感动,产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的想法,希望自己也能有类似的表现,这样才会对自己满意。
但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好似无源之水,很快就会干涸,所以最好把令我们感动的事记下来。我喜欢看电影,电影中有些话配合着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遭遇,会让我觉得今天很有收获、深有感悟,我就会把它记下来,留待日后慢慢品味。
2. 谁的作为让我羡慕?
譬如每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常会看到有钱人慷慨解囊,我们不免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变成有钱人,从而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3. 我对自己满意吗?
人活在世界上,常会对自己不满意,有时会觉得自己只会念书,别的什么都不懂;有时会埋怨自己为什么做事总出差错,与人来往时总有误会。
人只有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生如同航海,即使如泰坦尼克号般的巨轮,在茫茫大海上也只如一叶扁舟,如果没有罗盘指引方向,则无法顺利抵达对岸。
人在年轻时需要对人生做出全盘的思考,正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一旦选错,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还会因此丧失奋斗的勇气。
认识自己是人生的出发点,年轻人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人生有如拼图,如果无法认清自我,最后很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案。人生的起步阶段非常艰难,却又非常重要。
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立志,我们当然要立志成为君子,也要同时立志成为专业领域的人才,还应兼具文质彬彬的人文表现,这样才能达到“人才、人格、人文”全人教育的理想目标。
欢迎关注东方出版社官方账号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