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闽东之光” 建设文化强市

35年前,一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殷殷嘱托,照亮了闽东人民砥砺奋进的道路。站在新的起点上,宁德正以奋勇争先的姿态,努力讲好宁德故事、传播好宁德声音、展示好宁德形象,为“牢记嘱托 谱写篇章”凝聚强大文化动能。


柘荣石山洋生态观光区。李民雄摄

守正创新 让“闽东之光”焕发光彩

盛夏时节的屏南,一座座木拱廊桥横跨于清溪之上,连接着郁郁葱葱的林海和古色古香的村落。桥上,小孩嬉闹的笑声与老人的闲谈声相互交织,奏响了夏日的乐章。这些木拱廊桥承载着一代代屏南人的独特记忆。

黄闽辉出生于木拱廊桥建造世家,是黄氏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在工作室里,他一边搭建廊桥模型一边说:“一定要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一字一句,正是“闽东之光”在匠人心中不灭的星火。


省级非遗福安官埔油伞制作技艺。李郁摄

从层峦叠翠的山乡一路向东,远在百余公里外霞浦县的咸湿的海风已迎面而来。走进半月里村,古屋上“双凤朝阳”图案、畲族符号以及彩绘壁画等民族文化元素交相辉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雷其松行走在青石板间,感慨万千:“我想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我们畲族的故事和文化,把畲族文化传承下来、弘扬出去。”如今,半月里村畲族民间博物馆里的畲族服饰、畲族银饰、古族谱、农耕工具等老物件成为游人了解畲族文化的生动课堂。

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是镌刻在民族血脉里的“国之大者”。宁德正用匠心与创新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蕉城霍童传统线狮文化。记者 郑霄摄

宁德立法先行,出台《宁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管理条例》《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范和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赋能,建设“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云小镇”,开设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馆、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馆、柘荣剪纸馆等VR线上三维虚拟展馆,还原非遗的鲜活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人民、传承文化。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日前,宁德市理论宣讲轻骑兵走进全市各地,以“理论+文艺”的形式,溯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宁德的实践。

为让“宁德故事”深入人心,宁德高规格、高标准建设宁德实践基地及所属21个实践点,为开展专题研究、理论引领、实践探索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精心培育了一批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形成“一县一品”宣讲格局,年均组织开展宣讲活动超万场次,将党的创新理论送进千家万户。


柘荣剪纸非遗走进市老年大。记者 王志凌摄

为把“宁德声音”传得更远,宁德在报、台、网、微、端、视频全面发力,闽东日报社、宁德市广播电视台等市直媒体不断输出高质量理论文章和融媒体产品,同时,联动中央、省主流媒体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全方位、多层次展现日新月异的宁德形象。

融合传播 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6月,以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为创作原型的话剧《树魂》在北京国话剧场精彩上演,载歌载舞的畲族采茶队、曲调悠扬的盘歌、色彩绚丽的畲族服饰将闽东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广泛好评。


歌剧《鸾峰桥》进京演出。记者 张桂汉摄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宁德,依山傍海,人文荟萃,一批批具有宁德风韵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革命历史剧《破密》、轻喜剧《欢乐农家院》之《福鼎一家人》登陆央视,歌曲《新路》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树魂》荣获第九届福建艺术节“院校优秀剧目奖”,动画片《宁德山海奇遇记——蓝色牧场》获得首届中国(澳门)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年度创新奖,大型交响音乐会《山海的交响》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鸾峰桥》在中央歌剧院上演……这些作品守正创新,紧扣时代脉搏,生动诠释了闽东儿女的精神风貌,推动宁德好故事“破圈”出海。

在寿宁县武曲镇戏台上,《小放牛》《天女散花》《盗仙草》等北路戏经典曲目轮番上演,台上锣声、鼓声、唱戏声扣人心弦,台下村民如痴如醉、掌声连连,这是“周末戏相逢”系列活动的生动缩影。在福安市溪柄镇,昔日的废弃老屋变身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传承、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活动,让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温暖民心。


国家级非遗寿宁北路戏走进寿宁鳌阳中学,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记者 王志凌摄

近年来,宁德文化惠民工程如春风化雨,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持续打造“周末戏相逢”“百姓大舞台”“社区群星秀”等群众文化品牌,每年举办千场群众文化活动,拥有1235支乡村文化队伍和10399名乡村文化骨干,进一步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能。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宁德结合城乡发展特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宁德市非遗云小镇、宁德市智慧文物平台、文化一点通、图书馆“云上阅读”等新型文化业态。同时,打造一批以“霞浦海边书·咖啡”“龙潭47棵树”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大黄鱼文化节。记者 张桂汉摄

为提升宁德文化的影响力、展示宁德好形象,从世博会、文博会到各类文旅活动,宁德非遗元素无处不在;邀请国内外媒体、网络红人、作家、艺术家走进宁德采风创作,向世界讲述宁德好故事;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邂逅宁德#、#中国年宁德味#、#霞浦海洋诗会#、#云端周宁#、#网来山海 全家福安#等互动话题热度不断攀升,将“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赋能发展 让“闽东之光”照亮共富路


第三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 (资料图)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宁德坚持以文兴业,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在屏南县龙潭村,这个曾经沉寂的古村,如今被年轻的气息唤醒。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在此落脚,成为“新村民”。他们写生、唱歌、创作、直播,带动乡村文创和文旅产业发展,这正是宁德借文化点亮乡村的生动缩影。

在福鼎市,茶香氤氲,萦绕山海之间,游客们登茶山、采摘茶叶,在制茶师傅指导下体验传统制茶技艺,走进茶博馆了解茶文化,聆听白茶发展故事,细细品味闽东文化的独特韵味。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4年,宁德接待旅游人数超7000万人次,上榜2024年热门旅游目的地(非省会)城市TOP20,成为游客的“诗和远方”。


柘荣靴岭尾村。记者 王志凌摄

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宁德精心擘画发展画卷,一条“观山阅海”1号风景道激活千里海疆风光,串联起星罗棋布的岛屿,海岛游、跳岛游、澳内游发展如火如荼,一批批融合闽东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和金牌旅游村应运而生。

宁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品质,不断强化“来宁德看什么”的旅游辨识度,进一步擦亮“山海宁德 洞天福地”品牌,让游客在领略山海壮丽之余,更沉醉于“闽东之光”的文化魅力。


周宁首章杖头木偶进校园。魏孙亮摄

“闽东之光”浸润山海,也照亮了城乡协同发展的共富之路,所蕴含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推动宁德经济奋勇向前的坚定力量。从宁德时代的行业领头羊,到上汽集团、青拓集团、中铜东南铜业等企业在宁德发展壮大,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宁德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砥砺前行。2024年,宁德四大主导产业产值接近5500亿元大关,形成了两个产值超2000亿元、一个超300亿元、一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现代工业体系。

从木拱廊桥下的匠心传承,到古村落里游人的欢声笑语;从乡村戏场的热闹非凡,到城市咖啡厅的休闲惬意;从山海间独具韵味的旅游体验,到荧幕上扣人心弦的奋进故事,宁德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扬起文化之帆,努力把“闽东之光”传得更开、更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记者 陈祎凝)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