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7月19日夜,四川西昌火把广场的璀璨灯光下,身着彝族刺绣华服的模特款款走来。千年传承的古老纹样与现代服饰的流畅线条交织共舞,一场名为“东方云裳彝旎之歌”的凉山彝绣风尚盛典,如一团燃烧的文化之火,提前点燃了2025年凉山火把节的热情序章。
这绝非寻常秀场。它以“彝绣T秀+非遗集市+产销对接”的独特模式,将阿惹妞民俗村寨化为一个巨大的沉浸式叙事空间。精美彝绣作品巧妙融入彝族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当游客穿梭其间,指尖拂过融入现代家具的绣片,欣赏包裹着红酒与化妆品的彝纹外包装,这项国家级非遗与日常生活的血肉联系变得触手可及。
T台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色彩对话正在上演:黑、红、黄、蓝、绿——彝族文化中凝结自然哲思与精神信仰的古老色谱,被创新设计巧妙解构重组;布拖蓝、丹红扎妮等代表性彝色化作时尚符号,在服饰上流淌。从经典的刺绣银饰、羊毛披毡与百褶裙,到丝巾、箱包乃至家具家居上的创意衍生,彝绣以惊人活力渗透现代生活美学。
盛典上,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数字色库——“凉山彝绣色彩”正式发布。它以“科学守护传统·色彩联通世界”为基因,赋予每一种色彩深厚的文化根系与情感温度,为全球设计师提供了理解与应用彝族美学的精准桥梁。
盛典之外,一场名为“彝绣生花”的全球创意狂潮早已席卷而来。大赛征集令发出月余,730余件作品从法国、英国、巴西、中国16个省市区及香港奔涌汇聚。多元视角在此交锋:现代服饰巧妙融入彝绣元素焕发新生机;数字绘画赋予古老纹样科技炫彩;完整IP设计与商业化方案为彝绣走向市场铺就路径。
全球网络投票与专业评审的碰撞中,兼具传统张力与现代气息的金奖作品脱颖而出。更为关键的是,所有具备转化潜力的获奖作品正由主办方推进产品开发与全国销售,设计师将共享市场红利——创意真正成为连接彝绣与消费的金色纽带。
盛典落幕,全球对话却未停歇。10位来自时尚、创意、品牌领域的外籍专家与网络名人深入凉山腹地:在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指尖体验古老针法的精密;于螺髻山文旅新场景里,探寻彝绣新业态的蓬勃生机;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碰撞东西方交融的产业智慧。
他们将作为“文化传译者”,通过Vlog与短视频向世界诉说彝绣的故事——凉山正以彻底的开放拥抱全球共创的力量。
7月19日风尚盛典开场前,凉山彝绣产业促进会的正式成立,为这场文化盛宴画下实体注解。分散的指尖传承,终于迈向规模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当会议发布彝绣产业机遇清单,明确非遗项目、技艺特点与合作需求时,一条连接市场资源的精准桥梁已然架设完毕。
国家非遗名录认证赋予彝绣新动力,“非遗+”创新模式在凉山扎根结果:18个就业示范基地如繁星点亮,3.16万名绣娘凭借传承技艺织就富足梦想,综合产业园构筑创意研发、产销对接与服务保障的核心枢纽;巴黎时装秀、芬迪手包上的彝绣惊艳世界。
从T台上光彩夺目的非遗新生,到全球创意生花的盛大征集;从国际传译者的深度踏访,到产业促进会的坚实落地——凉山为世界提供了古老非遗转型的标杆方案。
千年技艺在创新的激荡中迎来华丽转身:彝绣从深山绣品跃升为闪亮文化名片,从指尖技艺蜕变为富民支柱产业。
当传统纹样在设计师手中流转出国际风尚,当绣娘生计因产业化日渐丰盈,凉山彝绣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最深沉的民族文化自信,源于守正创新的魄力与联结世界的胸怀——这针尖上的革新之火,终将照亮更多民族瑰宝的复兴之路。如今,彝绣从深山绣品变为文化名片,从指尖技艺化为富民产业,随着创意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项非遗技艺将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勃发,将非遗资源禀赋转换为发展新动能。(王建明 唐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