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当这座城市以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之姿屹立东方,我们将回望的目光,投向那些夯筑其基石的质朴身影——这是一部由千千万万的普通奋斗者、平凡追梦人写就的特区史诗。
从1980年拓荒号角吹响,到今天创新浪潮奔涌,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来深。我们以时间为轴,每年撷取一位普通人,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他们虽未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在千行百业脚踏实地,为梦想奋斗。他们将青春汇入时代洪流,与特区共成长。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千千万万件普通事,共同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和人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壮丽诗篇。
致敬每一位努力奋斗的普通人!你们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主角。
“那时候不知道累, 只知道不能落后一步。 如果要雕出自己的未来, 就得自己拿刀。 那一刻我明白了,传承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新启程。”
丁全
走进龙岗百师园丁全匠作博物馆,木头的清香扑面而来。锯子、刨子、墨斗、凿子整齐排列,阳光洒在千刀万刻的木雕上,金光灿然。这里是“古建筑木艺”这一非遗技艺的承载之所,更是一位时代工匠30多年与城市共成长的写照。
他叫丁全,1987年从汕尾甲子小镇来到深圳做木匠,如今他是深圳来成号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区级非遗传承人、劳模导师。他雕刻了上千件木艺精品,也雕刻出一个从打工仔到“非遗守艺人”的深圳故事,而他也被人们称为“用一刀一凿雕刻深圳速度的工匠船长”。
01 南下深圳 时代洪流中雕刻人生起点
丁氏家族源自南宋潮州刺史丁允元,曾主持修建广济桥。其后裔丁来成于清末在陆丰甲子镇创办“丁来成割字雕花店”,精于金漆木雕。
1987年,年仅16岁的丁全离开陆丰甲子镇,南下深圳。那年,改革开放的春潮正盛,深圳刚刚崛起,遍地是工地与机会。丁全走出小镇,走进这座奇迹之城,背着的不止是行囊,还有几代人传下的木雕技艺和改变命运的决心。
丁全进入父亲所在的深圳市装饰工程工业总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工匠人生。从小随叔父学艺,丁全刚上班就做技术工,从锯木打样到榫卯拼接都得心应手。第二年,他跳槽到合资企业“家乐家具厂”,虽然只是个临时工,但凭着吃苦肯干、技艺扎实,丁全很快成为企业最年轻的组长,21岁就担任样板车间主任,主导研发六件套家具,产品销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正在创造“深圳速度”,地王大厦拔地而起,两天半一层楼的速度举世瞩目,丁全所在的公司正是地王项目的装修承包方之一。他跟随团队夜以继日赶工,亲历这座“深圳第一高楼”的落成,在这个过程中,他第一次站在城市的最高点俯瞰未来。丁全说那时候不知道累,只知道不能落后一步。
白天上班,晚上跑单,周末学设计,丁全几乎没有闲过。他靠着做家具攒下人生第一桶金。“那时候我就想,给别人打工再好,也是别人的工厂。如果要雕出自己的未来,就得自己拿刀。”从此,丁全不再只是“深圳打工人”,而是一个怀揣着使命感的“城市筑梦人”。
02 祖业再续 祖父遗作中找回人生坐标
1996年,丁全已在深圳奋斗9年,事业渐入佳境。他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家具装点结婚新房。回到陆丰老家,自行翻修一套旧家具。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木料,经他之手重新雕刻、打磨,重焕光彩。他发现,这种创造不仅满足了家庭生活的需要,更唤醒了内心深处一种深藏的共鸣。
“那些老木头像是在和我说话。”他回忆道。丁全隐隐感到,祖辈留下的技艺不该止步于此,他应该做点不一样的事。
这份觉悟在2008年得到印证。这一年,他在离甲子镇50公里外的木材交易市场偶然发现一张残旧的清代罗汉床。昏黄的灯光下,围子浮雕、腿足镂空,线条手法让他心头一震。他越看越熟悉,最终确认:这正是曾祖父丁来成的遗作——丁氏家族“甲子金漆木雕”的杰出代表作。
店家开价30万元,他据理陈述家族渊源与作品来历,娓娓道来手艺的历史与情怀。8小时后,双方以3万元成交。这件祖传家具,终于重归家族之手,也成了丁全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刻我明白了,传承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新启程。”
2013年,丁全注册成立“深圳市来成号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曾祖之名命名,也表明了自己的事业方向。丁全没有立即开展业务,而是默默筹备等待时机。2016年,受到深圳潮汕商会主任黄耀光鼓励,他下定决心转型,从商业装饰彻底转向古建筑修复与木雕文化保护,来成号正式重启。
中建八局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木工坊。
从潮汕博物馆、南山半岛佛堂,到元帝庙、李氏宗祠、清平古墟……来成号逐渐成为岭南地区古建修复的重要力量。丁全始终坚持“简洁的事做到极致”,不惜工、不省料,手工打磨每一个构件,复原每一寸历史的肌理。他说:“古建不是历史的残影,是文化的骨架。修复的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段文明的记忆。”
“做装修只能做到六十岁,做古建,可以做到八十岁。”这不是年龄的差异,而是价值的沉淀。
03 建馆传承 让手艺与精神一起留下来
2018年之后,丁全的思考不再只停留于修复,更转向如何将这门技艺真正传下去。他意识到:非遗不只是作品的延续,更是认知、教育和审美的再造。
丁全投入了巨大精力,在龙岗区平湖新木社区参与筹建百师园非遗文化产业园,2021年底,“深圳市丁全匠作博物馆”作为园区核心项目正式开放。
馆内陈列逾2560件传统工具,涵盖木匠、皮匠、石匠、衣匠等17类传统行业。每一件都经他亲手分类、编号、说明。从锯刨到斗拱、从雕刀到墨斗,不再是尘封的物件,而是一部鲜活的手工文明史。
“这些原本都要当废铁卖掉,现在,它们成了教材。”丁全说。
他将工坊变成课堂,设立木工、木雕体验工作室,让孩子亲手拼装榫卯结构、做木质家徽风铃;他设计“乐高式斗拱”文创产品,把传统构造转化为启智拼装模型;他举办“国学夏令营”,将古建文化、德育教育与木艺体验结合起来。
丁全在“古建筑木艺”非遗工坊授课。
“我们不讲大道理,只讲木头的故事。”这是丁全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对传承的定义。
如今,“百师园”已发展为涵盖非遗、旅游、研学、展览和文创的五大板块产业园。丁全始终相信,传统文化要活下去,就必须走进当下、融入生活。来成号打造的“禅意空间”“茶空间”“书房空间”已在多个地产项目和文化场所落地,把古建美学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让榫卯结构不仅立于祠堂庙宇,也落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0多年来,丁全见证了深圳从山地农田到高楼如林,也用一双手把祖辈留下的技艺从沉寂中唤醒。他没有选择跟随流水线去追逐工业速度,而是反其道而行,走上一条“用手艺雕刻文化”的慢路。
丁全始终认为:深圳的奇迹不只是经济的速度,更在于文化的温度。城市若只有钢筋水泥,只能算是建筑;唯有注入精神与历史,才称得上文明。
如今,他带着来成号走进校园、社区、乡村,每年上千名学生在他的带领下体验中国木构智慧。他用一座博物馆、一方木作工坊、一个个孩子的惊叹,把这门古老技艺从记忆里带到未来。
城市可以一夜高楼林立,但文化的根,必须深埋土中。真正的深圳速度,不仅是两天半一层楼的建设奇迹,也包括一位工匠的坚持,最终成为城市精神最深处的刻痕。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编辑 | 余凯扬
审读 | 吴秀玲
二审 | 陆楚一
三审 | 蔡志军
暑假来临
家长们是不是正愁
炎炎夏日带娃去哪玩呢?
深圳近日避暑好去处又+1
宠粉小晚马上安排
深圳晚报将随机抽取幸运粉丝
每人送出深圳恒远海立方环游城
儿童门票1张
1、进入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
2、点击“发消息”进入对话框
3、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海洋”,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开奖时间:7月23日(周三)11:59
使用时间:7月30日前(每日10:00-19:00可用)
游玩地点:深圳市龙华区后浪新天地26栋
注意事项:
1、进入抽奖小程序会有一个5秒的开屏广告,请勿点击!请勿点击!请勿点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本门票为赠票,严禁转卖交易;
3、请中奖粉丝在规定时间内填写领奖信息,如发现填写信息未至现场兑票,或将进入深晚福利黑名单。如果已被登记入深晚福利黑名单,中奖则视为无效;
4、儿童票使用人群:仅限身高85cm (含)-130cm(含)儿童;
5、注意事项:每天18:30以后将停止对外开放,每名儿童须由一名成人陪同方可入园;进入淘气堡区域请自带胶粒防滑袜,现场购买10元/双;
6、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晚报所有。